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口不知味」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口不知味 是古代醫學中一種常見的疾病,患者會出現口中失去味覺的症狀。其原因可能包括:
- 口腔疾病:如口腔潰瘍、牙周炎、舌炎等,會導致口腔黏膜受損,影響味覺神經的正常傳導。
- 鼻腔疾病:如鼻炎、鼻竇炎等,會阻塞鼻腔通道,影響氣味的傳導,從而導致味覺異常。
- 耳鼻喉疾病:如中耳炎、咽炎等,會影響聽覺和嗅覺,從而影響味覺。
- 內科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疾病、肝臟疾病等,會導致神經系統受損,影響味覺。
- 藥物副作用:某些藥物,如抗生素、抗癌藥等,會對味覺神經產生影響。
口不知味的治療方法取決於其原因,如果是由於口腔疾病引起的,可以通過藥物或手術治療;如果是由於鼻腔疾病引起的,可以通過藥物或手術治療;如果是由於內科疾病引起的,需要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如果是由於藥物副作用引起的,可以停用或減量藥物。
口不知味的預防方法包括:
- 保持口腔清潔,定期刷牙、漱口,預防口腔疾病。
- 注意鼻腔衛生,避免鼻腔感染。
-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和治療內科疾病。
- 以下是古代醫學中對口不知味的描述:
《黃帝內經》**中記載:「口不知味者,脾胃不和,臟氣不通,故不知味也。」 《本草綱目》中記載:「口不知味者,為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故不能感知味也。」 《醫學入門》**中記載:「口不知味者,為脾胃受傷,不能消化食物,故不知味也。」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補中益氣湯
- 1.《祖劑》:「即補中益氣湯加益智、黃芩、半夏、蒼朮、紅花治頭煩動即微痛,不喜飲食,四肢怠惰,躁熱、短氣、口不知味、腹鳴、大便微溏,身體昏悶,竟渴不喜冷物。」
- 2.《成方切用》:「除當歸白朮,加木香蒼朮,名調中益氣湯。治脾胃不調,胸滿肢倦,食少短氣,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加白芍五味,亦名調中益氣湯。(以上俱東垣方)治氣虛多汗,余治同前。(本方純用甘溫,所謂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此加白芍五味之酸,以收耗散之氣。有發有收,此東垣別開一路,以廣補中之妙者乎。」
- 3.《醫貫》:「如冬月惡寒發熱無汗。脈浮而緊。本方加麻黃桂枝。(如麻黃五分用參耆各一錢。)如冬月惡風發熱有汗。脈浮而緩。加桂枝芍藥。傷寒必惡寒。傷風必惡風。傷食必惡食。傷寒惡寒。烈火不能熱。重綿不能溫。內傷者。得就暖處。著綿溫火。便不惡矣。內傷飲食。口不知味。」
- 4.《古今醫統大全》:「(東垣)_補中益氣湯_,治內傷勞役,元氣下陷發熱,一切內虛,口不知味,四肢無力,倦怠嗜臥,蒸蒸發熱者,服一二劑氣利微汗而愈。」
人參益胃湯
- 1.《祖劑》:「即補中益氣湯加益智、黃芩、半夏、蒼朮、紅花治頭煩動即微痛,不喜飲食,四肢怠惰,躁熱、短氣、口不知味、腹鳴、大便微溏,身體昏悶,竟渴不喜冷物。」
- 2.《醫方選要》:「人參益胃湯,治頭悶,勞動則微痛,不喜飲食,四肢怠惰,躁熱氣短,口不知味,腸鳴,大便微溏黃色,身體昏悶,口乾不喜食冷。」
- 3.《蘭室秘藏》:「治頭悶,勞動則微痛,不喜飲食,四肢怠惰,躁熱,短氣,口不知味,腹鳴,大便微溏,身體昏悶,覺渴,不喜冷物。」
香砂養胃湯
- 1.《萬病回春》:「_香砂養胃湯_,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口不知味、痞悶不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