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黃芩丸

FANG FENG HUANG QI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校注婦人良方》卷十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3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肺經 20%
心經 10%
膽經 10%
大腸經 10%
胃經 10%
膀胱經 10%
脾經 10%
肝經
肺經
心經
膽經
大腸經
胃經
膀胱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黃芩丸中含有黃芩,主要原因在於:

  1. 清熱瀉火: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的功效。方中以其來清解外感風熱,兼治內熱所致的發熱、咽痛、口渴等症。
  2. 止咳化痰:黃芩亦能清肺熱、止咳化痰,對於風熱犯肺、咳嗽痰黃等症,可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防風黃芩丸中,黃芩與防風等藥材相配合,可發揮更好的療效,達到清熱解表、止咳化痰的效果。

防風黃芩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止咳平喘:防風味辛、性溫,具有解表散風、止咳平喘的功效。方劑中黃芩清熱燥濕,但易傷津耗氣,而防風可協同黃芩疏散風邪,避免藥性過於燥烈,同時緩解風熱咳嗽、喘息等症狀。
  2. 調和藥性,引藥入肺:防風性溫,可引導黃芩的清熱解毒之性入肺,使藥力更能直達病竈,達到更好的療效。同時,防風也具有調節脾胃、促進氣血運行的作用,可以更好地配合黃芩發揮其藥效。

主治功效


防風黃芩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防風黃芩丸主治婦人因肝經風熱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血崩及漏胎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中醫認為,肝主藏血,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若肝經感受風熱之邪,或情志不遂,肝氣鬱結,鬱久化火,皆可導致肝火亢盛。肝火上炎,灼傷血絡,迫血妄行,則可出現吐血、衄血等上部出血症狀;肝火橫逆犯脾,脾不統血,或肝火下迫大腸、膀胱,損傷脈絡,則可導致便血、尿血、血崩、漏胎等下部出血症狀。

防風黃芩丸中:

  • 黃芩: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其主要作用在於清除肝經的熱邪,抑制肝火的亢盛,從而阻止其對血絡的灼傷,達到止血的目的。
  • 防風:辛溫,入肝、脾、膀胱經,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的功效。在此方中,防風主要起到疏散肝經風邪的作用。風邪得解,肝氣得以條達,則肝火自降,出血自止。

兩藥合用,一清一散,既能清解肝經的風熱實邪,又能兼顧肝氣的條達。標本兼治,共奏清肝瀉火、祛風止血之功。

古文內容對應分析

  • 《類證治裁》:提到「肝經風熱,防風黃芩丸」,與主治病症相符。
  • 《本草簡要方》:記載防風黃芩丸組成,與現代常用方劑組成一致。
  • 《証治準繩‧女科》:多處提及防風黃芩丸,用於治療妊娠期間因風熱導致的下血、血崩等症狀,並指出「若因風熱,用防風黃芩丸。若因血熱,用加味逍遙散。」,顯示了防風黃芩丸針對的是肝經有風,且伴有熱象的出血症狀。
  • 《女科折衷纂要》、《女科指掌》、《女科經綸》、《脈訣乳海》、《竹林女科證治》、《濟陰綱目》、《古今名醫彙粹》、《醫學心悟》、《醫述》、《婦人規》、《景岳全書》**:均提及防風黃芩丸可用於治療婦人肝經風熱所致的出血症狀,並強調其與血熱、血虛等證的區別。

綜上所述,防風黃芩丸以其清肝瀉火、祛風止血的功效,成為中醫治療婦人肝經風熱所致出血症狀的常用方劑。各古籍文獻的記載也充分支持了這一點。

傳統服藥法


條芩(炒焦)、防風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食遠或食前米飲或溫酒送下
防風子芩丸(《醫略六書》卷二十八)、防風丸(《盤珠集》卷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胃腸出血腎絲球腎炎血尿牙齦出血吐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黃芩丸,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卷十二。 組成:條芩(炒焦)、防風各等分。 主治:婦人肝經風熱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血崩,漏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