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聖散

WU SHE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絳囊撮要》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5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腎經 25%
心經 18%
脾經 18%
肺經 9%
肝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五聖散中包含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五聖散多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乳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有助於傷患的康復。
  2. 行氣止痛: 乳香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以疏通經絡,緩解疼痛。五聖散中常配合其他具有行氣止痛功效的藥材,如沒藥、川芎等,共同發揮療效,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五聖散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活血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可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

二、生肌斂瘡: 沒藥還有生肌斂瘡的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對於外傷感染、潰瘍等,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使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五聖散中包含地骨皮,主要有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五聖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瘡瘍腫毒、濕熱下注、目赤腫痛等。地骨皮可以清熱解毒,降低體內熱度,緩解炎症反應,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2. 滋陰降火:地骨皮不僅可以清熱解毒,還具有滋陰降火的作用。五聖散中部分藥物可能偏燥熱,地骨皮可以起到滋陰降火、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保護患者的陰液,使治療更趨完善。

在中藥方劑「五聖散」中加入無名異,主要是利用無名異清熱解毒、止血的功效。無名異能夠清熱解毒、止血,對於治療熱毒內盛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熱毒內盛導致的疾病。

五聖散中包含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1. 開竅醒神:麝香氣味辛香,性溫,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神志昏迷、中風痰阻、氣厥昏迷等症,能快速解除腦部瘀血,恢復神志。
  2. 活血化瘀: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骨折疼痛等症,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淤血消散。

五聖散通常用於治療中風、昏迷、跌打損傷等症,麝香的加入可以發揮其開竅醒神、活血化瘀的作用,促進疾病的康復。

主治功效


五聖散主治功效分析

多篇古文內容,五聖散的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主治:

  • 鶴膝風: 根據《驗方新編》、《絳囊撮要》的記載,五聖散可治鶴膝風,並有患者使用三日即愈的案例。
  • 疔瘡: 《奇效良方》、《外科集驗方》、《證治準繩·瘍醫》、《赤水玄珠》、《醫方集宜》等多部典籍均記載五聖散可治疔瘡,特別是危急重症,有「二服即愈,輕者一服立效」之說。
  • 瀉痢: 《嬰童類萃》中記載了另一種不同組成的五聖散,主治久瀉不止,諸藥無效之症,並有「轉危就安」之效。
  • 腳氣: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記載的五聖散主治腳氣,認為腳氣是因濕邪侵襲,阻滯經絡,甚至深入骨髓所致。

不同方劑的組成及治療原理:

從古文記載來看,「五聖散」並非單一方劑,而是多個不同組成方劑的統稱,主要可分為以下兩大類:

1. 治療瘡瘍、鶴膝風的五聖散:

  • 組成: 主要由乳香、沒藥、地骨皮、無名異、麝香等組成 (如《驗方新編》、《絳囊撮要》)。 或由皂角針、栝蔞、大黃、金銀花、生薑、甘草等組成 (如《奇效良方》、《外科集驗方》、《證治準繩·瘍醫》等)。

  • 治療原理:

    • 乳香、沒藥: 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促進氣血運行,消散瘀滯。
    • 地骨皮: 清熱涼血,針對瘡瘍熱毒之證。
    • 無名異: 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 麝香: 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有助於藥力直達病所。
    • 皂角針: 搜風拔毒,消腫排膿。
    • 栝蔞: 清熱化痰,散結消腫,對於癰腫瘡毒有良好效果。
    • 大黃: 瀉下通便,清熱解毒,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
    • 金銀花: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為治療瘡瘍的要藥。
    • 生薑: 溫中散寒,發汗解表,可助藥力發散。
    • 甘草: 調和諸藥,清熱解毒。

    此類五聖散主要針對疔瘡、癰腫等外科疾病,以及鶴膝風等風濕痺痛之症。其治療原理是通過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等作用,清除體內毒素,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2. 治療瀉痢的五聖散:

  • 組成: 烏梅、黑棗、粟殼、甘草、蓮肉、生薑、雨茶 (如《嬰童類萃》)。

  • 治療原理:

    • 烏梅: 收斂止瀉,生津止渴。
    • 黑棗: 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 粟殼: 澀腸止瀉,為治療久瀉的要藥。
    • 甘草: 調和諸藥,補脾益氣。
    • 蓮肉: 健脾止瀉,益腎固精。
    • 生薑: 溫中散寒,和胃止嘔。
    • 雨茶: 清熱利濕。

    此類五聖散主要針對久瀉不止的病症。其治療原理是通過收斂止瀉、健脾益氣、溫中散寒等作用,恢復脾胃功能,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

3. 治療腳氣的五聖散: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中記載的五聖散並非單一藥方,而是將沉香流氣飲、人參敗毒散、小續命湯(去附子)、三和散、香蘇散五個方劑統稱為「五聖散」。這些方劑的共同作用是疏通經絡、祛風除濕、活血止痛,從而治療腳氣。

總結:

五聖散作為一個方劑名稱,在不同醫書中指代不同的方劑,其組成和主治各有側重。總體而言,五聖散的治療原理可以概括為: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收斂止瀉、健脾益氣、疏通經絡、祛風除濕。根據不同的組成,五聖散可以治療外科瘡瘍、鶴膝風、瀉痢、腳氣等多種疾病。

傳統服藥法


大黃1兩,生薑1兩,瓜蔞1個,皂角針2兩,甘草1兩,金銀花1兩。上(口父)咀。用好酒2升,同煎至8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聖散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腳氣病癤和癰皮膚癬菌病(頭,鬍鬚)膿痂疹天疱瘡肥胖膝部腫大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五聖散, 出處:《絳囊撮要》。 組成:乳香1錢5分,沒藥各1錢5分,地骨皮5錢,無名異5錢,麝香1分。 主治:鶴膝風。

五聖散, 出處:《瑞竹堂方》卷五。 組成:大黃1兩,生薑1兩,瓜蔞1個,皂角針2兩,甘草1兩,金銀花1兩。 主治:癰疽疔瘡。

五聖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引《傅氏活嬰》。 組成:朴消1分,豆豉20粒,白米50粒,蔥白2寸,甘草(炙)1分。 主治:小兒臍風撮口。

五聖散, 出處:《仙拈集》卷三。 組成:松香(研末,蔥汁、陳酒煮過)1兩,輕粉2錢,川椒2錢,黃丹(飛)6錢,枯礬6錢。 主治:頭面肥瘡、禿瘡、黃水瘡、一切惡瘡,久不癒者。

五聖散,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一。 組成:沉香流氣飲、人參敗毒散、小續命湯除去附子、三和散、香蘇散。 主治:腳氣。因坐立濕地,或因行腳熱脫鞋及著濕鞋,風濕之氣入侵,發作時行步艱難,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