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膏

五色膏

WU SE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偏寒 (0.5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脾經 25%
膽經 25%
肝經
脾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色膏中加入石灰,主要原因有二:

  1. 殺菌消毒: 石灰具有強鹼性,能有效殺滅細菌、真菌等微生物,抑制病原體的繁殖,預防感染。
  2. 吸濕乾燥: 石灰能吸附空氣中的水分,使膏藥保持乾燥,防止黴變,並有助於藥物成分更好地滲透皮膚,發揮療效。

此外,石灰還有助於調整膏藥的黏稠度,使其更容易塗抹和固定。

中藥方劑[五色膏]的組成中,包含[銅綠]。銅綠在該方中起到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作用。五色膏是一種外用藥物,適用於治療皮膚潰瘍、燒傷等症狀。銅綠能夠幫助清除傷口處的病原體,促進傷口愈合,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防腐效果。在方劑中,銅綠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然而,由於銅綠具有一定毒性,使用時必須注意控制劑量,以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色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發背」,即背部癰疽瘡瘍之症,屬中醫外科常見重症。其特點為局部紅腫熱痛,化膿潰爛,五色膏外敷可清熱解毒、斂瘡生肌,促進瘡口癒合。

二、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1. 陳石灰(主成分:氧化鈣)

    • 性味:辛、溫,有毒。
    • 功效:燥濕殺蟲、止血斂瘡。
    • 原理:其強鹼性可腐蝕壞死組織,同時收斂傷口,減少滲出,抑菌防腐。
  2. 東丹(即黃丹,主成分:四氧化三鉛)

    • 性味:辛、微寒,有毒。
    • 功效:拔毒生肌、殺蟲止癢。
    • 原理:鉛丹具強氧化性,可殺滅表面微生物,促進瘡面乾燥結痂,傳統用於潰瘍久不收口。
  3. 銅綠(主成分:鹼式碳酸銅)

    • 性味:酸、澀,平,有小毒。
    • 功效:解毒祛腐、斂瘡止血。
    • 原理:銅離子具抑菌作用,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常見瘡瘍病原體,並收斂瘡面。
  4. 西黃(疑為「牛黃」簡誤,或指「雄黃」)

    • 若為牛黃:
      • 性味:苦、甘,涼。
      • 功效:清心解毒,化痰鎮驚。
    • 若為雄黃:
      • 性味:辛、溫,有毒。
      • 功效:殺蟲解毒,燥濕祛痰。
    • 原理:兩者均為傳統解毒要藥,雄黃更常見於外治瘡瘍,可增強殺蟲抑菌之效。
  5. 雞子清(雞蛋清)

    • 性味:甘、涼。
    • 功效:清熱解毒、潤燥護瘡。
    • 原理:富含蛋白質,能形成保護膜,緩解礦物藥刺激性,並滋潤瘡面防乾裂。

三、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礦物藥為主,核心邏輯為「毒攻毒」:

  • 協同殺菌:石灰、東丹、銅綠均具強效防腐抑菌作用,針對癰疽熱毒。
  • 斂瘡生肌:石灰收濕,東丹拔毒生肌,銅綠祛腐,三藥合用促瘡面癒合。
  • 載體調和:雞子清為賦形劑,緩解礦物藥燥烈之性,使藥效緩釋。
  • 刺孔透邪:傘紙刺眼便於膿毒外透,符合中醫外科「引邪外出」原則。

四、方名「五色」寓意

  • 白(石灰)、紅(東丹)、綠(銅綠)、黃(西黃)、清(雞蛋清),五色對應五行,暗合中醫整體觀,亦可能藉「五色」象徵廣泛主治(如多種瘡瘍)。

此方體現傳統外科「以毒攻毒」「腐去新生」的思路,結合礦物藥與生物藥,外治癰疽毒盛階段,但需嚴格掌握適應症與用法。

傳統服藥法


陳石灰、東丹、銅綠各等分。
上加西黃1分,再入雞子清調和,用舊黑傘紙將藥攤夾,用銀針傘紙上刺數眼,扎敷患處。如乾,仍將藥末拌雞子清再扎上,如此3-4次,可愈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五色膏, 出處:《良方合壁》卷下。 組成:陳石灰、東丹、銅綠各等分。 主治:發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