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蒺藜湯中加入沙苑子,主要基於兩方面原因:
一、 相輔相成: 蒺藜善於平肝熄風,主治肝風內動引起的眩暈、頭疼等症。而沙苑子則以補腎壯陽、益精填髓見長。二者合用,既能平肝熄風,又能補腎益精,相輔相成,更能有效治療肝腎不足導致的眩暈、腰膝痠軟等症。
二、 藥性互補: 蒺藜性寒,而沙苑子性溫。兩者配伍,寒溫相濟,既能發揮藥效,又能避免藥性過偏,更加安全有效。
蒺藜湯中加入酸棗仁,乃取其安神寧心之效。酸棗仁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汗之功。
蒺藜湯主治肝風內動,筋脈拘攣,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等症。而酸棗仁可安撫心神,消除肝風內動所致的躁動不安,並輔助蒺藜、川芎等藥物疏肝解鬱,舒筋活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蒺藜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現存古籍記載,蒺藜湯在不同醫書中有不同組成與主治,以下將分別論述:
陰疝、小腹痛
多本古籍如《衛生寶鑒》、《黃帝素問宣明論方》、《醫學綱目》、《醫學正傳》、《證治準繩·類方》、《怪證奇方》等皆記載蒺藜湯主治陰疝,牽引小腹作痛。此類陰疝多由足厥陰肝經受寒邪侵襲,導致氣機鬱滯,寒凝經脈,或因腎虛寒水涸竭,肝失疏泄所致。
治療原理:
- 散寒止痛: 方中蒺藜子辛苦性溫,能入肝經,祛風散寒,通利經絡,緩解寒凝氣滯引起的小腹疼痛。部分方劑中加入附子,則加強其溫陽散寒之力。
- 疏肝理氣: 蒺藜子亦有疏肝解鬱之效,能調暢肝氣,使氣機通暢,緩解氣滯引起的疼痛。
- 溫補腎陽: 若陰疝因腎虛寒水涸竭所致,則方中蒺藜子可溫補腎陽,固攝下元,並可能有助於改善因腎虛引起的相關症狀。
- 清熱燥濕: 部分方劑中加入梔子,其苦寒之性可清瀉肝經鬱熱,燥濕止痛,適用於寒熱錯雜之證。
目疾
《筆花醫鏡》、《醫學心悟》、《雜病源流犀燭》等醫書則記載蒺藜湯主治目赤腫痛、目昏花等症狀。此類目疾多由風熱上攻,肝火上炎,或肝腎陰虛所致。
治療原理:
- 疏風清熱: 蒺藜子能疏散風邪,清瀉肝火,緩解風熱上攻或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
- 養肝明目: 若目疾由肝腎陰虛所致,則方中蒺藜子可能具有滋養肝腎,明目退翳之功,但需搭配其他滋陰藥物效果更佳。《奇方類編》記載久服蒺藜湯可使老年人目不昏花,可能與其補益肝腎之效有關。
其他應用
- 牙痛、牙衄: 《外科大成》記載蒺藜湯可治牙衄及牙痛根腫動搖,可能取其清熱涼血,消腫止痛之效。
- 皮膚瘙癢: 《太平聖惠方》記載白蒺藜湯可治婦人血風,皮膚瘙癢,可能取其祛風止癢之效。
總結:
蒺藜湯的主治功效以疏肝理氣、散寒止痛、清熱明目為主。其應用範圍廣泛,可治療陰疝小腹痛、目赤腫痛、牙痛牙衄、皮膚瘙癢等症。臨牀應用時需根據具體病情,辨證施治,選擇合適的藥物組成和劑量。
傳統服藥法
蒺藜子(炒,去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山梔子仁1兩。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蒺藜湯, 出處:《外科大成》卷三。 組成:白蒺藜1兩。 主治:牙衄及牙痛根腫動搖者。
蒺藜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組成:蒺藜子(炒,去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山梔子仁1兩。 主治:陰疝。
蒺藜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八。 組成:蒺藜3兩(炒至赤黑色,臼內以木棒春去刺,揀,簸淨),酸棗仁1兩(炒令香)。 主治:風入腸間,或秘或利。
蒺藜湯, 出處:《醫學心悟》卷四。 組成:白蒺藜(麸炒,去刺,研)1錢5分,羌活7分,防風7分,甘草(炙)5分,荊芥1錢,赤芍1錢,蔥白(連須用)2段。 主治:目暴赤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