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蒺藜湯中加入沙苑子,主要基於兩方面原因:
一、 相輔相成: 蒺藜善於平肝熄風,主治肝風內動引起的眩暈、頭疼等症。而沙苑子則以補腎壯陽、益精填髓見長。二者合用,既能平肝熄風,又能補腎益精,相輔相成,更能有效治療肝腎不足導致的眩暈、腰膝痠軟等症。
二、 藥性互補: 蒺藜性寒,而沙苑子性溫。兩者配伍,寒溫相濟,既能發揮藥效,又能避免藥性過偏,更加安全有效。
蒺藜湯中加入酸棗仁,乃取其安神寧心之效。酸棗仁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汗之功。
蒺藜湯主治肝風內動,筋脈拘攣,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等症。而酸棗仁可安撫心神,消除肝風內動所致的躁動不安,並輔助蒺藜、川芎等藥物疏肝解鬱,舒筋活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風入腸間,或秘或利。
傳統服藥法
蒺藜子(炒,去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山梔子仁1兩。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蒺藜湯, 出處:《外科大成》卷三。 組成:白蒺藜1兩。 主治:牙衄及牙痛根腫動搖者。
蒺藜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組成:蒺藜子(炒,去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山梔子仁1兩。 主治:陰疝。
蒺藜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八。 組成:蒺藜3兩(炒至赤黑色,臼內以木棒春去刺,揀,簸淨),酸棗仁1兩(炒令香)。 主治:風入腸間,或秘或利。
蒺藜湯, 出處:《醫學心悟》卷四。 組成:白蒺藜(麸炒,去刺,研)1錢5分,羌活7分,防風7分,甘草(炙)5分,荊芥1錢,赤芍1錢,蔥白(連須用)2段。 主治:目暴赤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