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褊銀丸中添加白朮,主要基於其健脾燥濕、益氣固表之功效。
白朮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其健脾燥濕,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改善腹脹、納呆等症狀。同時,白朮益氣固表,可提升機體抗病能力,預防外邪入侵,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以達到療效。
褊銀丸中添加桔梗,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宣肺利咽: 桔梗味苦辛性寒,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褊銀丸主治咽喉腫痛、聲音嘶啞,桔梗可宣肺利咽,使痰液易於排出,緩解咽喉不適。
二、引藥入肺: 桔梗具有引藥入肺的作用,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效果。褊銀丸中其他藥材如銀花、連翹等主要作用於肺經,桔梗的引藥作用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褊銀丸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行氣止痛:橘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止痛、化痰散結之功效。褊銀丸主要用於治療胃脘疼痛、痞塊、食積等病症,而橘皮可行氣散結,緩解胃脘脹痛,促進胃腸蠕動,利於消化吸收。
二、調和藥性:橘皮性溫,可以調和方中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對脾胃造成損傷,使藥效更加溫和、平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中藥方劑[褊銀丸]的組成中包含水銀,主要是因為水銀具有強效的解毒作用。水銀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毒素引起的健康問題。在[褊銀丸]中,水銀的添加能夠增強方劑的解毒能力,有助於緩解由毒素引起的紅腫、瘡瘍等症狀。然而,水銀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以避免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褊銀丸的組成中含有犀角,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治療熱毒熾盛、神昏譫語、斑疹紫黑等症狀。古人認為犀角對熱毒引起的疾病具有特殊的療效,因此將其列為褊銀丸的組成藥物。
- 鎮驚安神: 犀角還具有鎮驚安神的作用,能治療熱病神昏、煩躁不安、驚悸失眠等症狀。在褊銀丸中,犀角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鎮驚安神之效。
然而,由於犀牛是瀕危動物,現今已禁止使用犀角入藥。因此,現代醫藥研究致力於尋找犀角的替代藥物,以保證藥效同時保護動物。
褊銀丸中含有巴豆,乃因其具有峻下通便之效。巴豆性熱,味辛,入脾、胃經,能瀉熱通便、消積化痰。其藥性猛烈,可刺激腸道蠕動,促使大便排出。
褊銀丸常用於治療便祕、積食等症狀,但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因其性峻,易造成腹痛、腹瀉等副作用,不可自行服用。
褊銀丸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益脾胃: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褊銀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大棗的補脾益胃之效能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強藥效。
- 調和藥性:褊銀丸方劑中多用寒涼藥物,以清熱解毒,大棗的溫性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減輕對脾胃的刺激,使其更加平和、安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褊銀丸主治功效分析
褊銀丸,在多部古代醫書中均有記載,主要針對小兒疾病,特別是與痰、積滯、驚風相關的病症。綜合各古籍文獻,可歸納其主治功效如下:
1. 治療小兒痰涎壅盛、積滯不消:
多部醫書如《雞峰普濟方》、《幼幼新書》、《證治準繩‧幼科》、《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皆指出褊銀丸可用於治療「風涎膈實上熱」、「乳食不消腹脹喘粗」、「痰涎氣壅、膈實上熱、乳食停滯、腹脹喘急」等症狀。這些描述均指向小兒因脾胃功能失調,導致飲食積滯,痰涎內生,壅塞胸膈,產生腹脹、喘粗等症狀。其病理機制為痰涎阻滯氣機,導致上熱下實的病理狀態,而褊銀丸則通過瀉下通便、燥濕化痰,達到疏通氣機、消積化痰的目的。
2. 治療小兒驚風、痰熱:
《幼幼新書》、《證治準繩‧幼科》等書提到褊銀丸可用於治療小兒「急慢驚風,涎潮,發搐不定」、「小兒急慢驚風積痼」等。此處的「驚風」多因痰熱內擾,風痰上壅,導致驚搐。褊銀丸中水銀、犀角的清熱解毒、鎮靜定驚之效,配合巴豆的瀉下通便,可將體內痰熱從下排出,從而達到息風止痙的作用。
3. 治療小兒咳嗽:
《幼科類萃》、《幼幼新書》、《證治準繩‧幼科》等多處提到褊銀丸可治療「身熱、痰盛、涕唾稠黏」、「咳而痰實,不甚喘,而面赤,時飲水者」等症狀,顯見其在治療小兒咳嗽方面也有應用。此類咳嗽多因肺氣壅盛、痰熱內蘊所致,褊銀丸通過其瀉下、化痰的功效,可清理肺部痰熱,使肺氣得以宣暢,從而止咳。特別是對於痰多、面赤、飲水較多的小兒咳嗽,更為適宜。
4. 辨證施治: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醫家在使用褊銀丸時,強調辨證施治。《幼科類萃》指出「盛即下之,久則補之」,即要根據病情的虛實來選擇治療方法。在痰盛實證時使用褊銀丸瀉下,而在肺虛久咳時則需要用補益之法。此外,文中提及錢乙治療杜氏子病案,反對時醫濫用褊銀丸等瀉下之法,導致肺氣更虛,強調要根據病因選擇治療方法。
治療原理分析:
褊銀丸的治療原理可概括為:
清熱解毒、鎮驚: 犀角、水銀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定驚的作用,可清除體內熱毒,鎮靜安神,緩解驚風抽搐。
瀉下通便、消積: 巴豆有瀉下通便、消積導滯的功效,可排除體內積滯,清理腸胃,同時有助於熱邪從大便排出。
理氣化痰: 桔梗、橘皮可宣肺化痰、理氣和胃,有助於疏通氣機,促進痰液的排出。
健脾益氣: 白?、大棗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可以補益脾胃,以助運化,從根本上改善痰濕的產生。
綜上所述,褊銀丸以其清熱解毒、瀉下通便、化痰理氣等功效,在古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因痰涎壅盛、乳食積滯、痰熱內擾等引起的驚風、咳嗽等病症。但古代醫家在使用時,亦十分注重辨證施治,強調要根據病情虛實來選擇治療方法,切不可濫用峻下之品。
傳統服藥法
水銀1兩,黑鉛1分(同結砂子),川巴豆(去皮、心,醋煮令黃色,研)1兩,黃明膠1片(慢火炙令黃),百草霜2兩(研),香墨1寸(研),膩粉(研)1分,乾蠍(全整者)1分,鉛白霜(研)1分,青黛(研)1分,牛黃(研)1分。常服解心肺痰壅不利。
上藥除合研藥外,細杵,羅為末,再一處細研千百下,用粟米飯為丸,如綠豆大,捻褊。
每服5-7丸,乾柿湯送下;薄荷湯亦得。更酌兒大小、肥瘦、虛實加減與服之,唯利下青粘滑涎為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褊銀丸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並注意以下事項: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不宜服用。
- 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 本品性寒,體虛者慎用。
- 服藥期間不宜飲酒、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 服藥期間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褊銀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茅先生方。 組成:輕粉(研)2錢,粉霜2錢,畫粉2錢,白丁香2錢。 主治:小兒積痢。
褊銀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三。 組成:白朮1分,桔梗1分,陳橘皮1分,銀箔3片(水銀1錢,同結成砂子),犀角末1錢(研),巴豆2粒(去皮,棗1個裹,燒熟)。 主治:小兒食積,壯熱作寒。
褊銀丸,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巴豆(去皮、油、心膜,研細)半兩,水銀半兩,黑鉛2錢半(水銀結砂子),麝香5分(另研),好墨8錢(研)。 主治:風涎膈實上熱,及乳食不消,腹脹喘粗。
褊銀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一。 組成:天南星(炮)半錢,青黛(研)1錢,蠍梢(炒)40枚,粉霜(研)1錢,水銀1錢,滑石1錢,半夏7枚(用生薑汁煮),龍腦(研)半字,麝香(研)半字,膩粉(研)半錢。 主治:小兒驚癇,涎盛,搐搦不定。
褊銀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九引《博濟》。 組成:水銀1兩,黑鉛1分(同結砂子),川巴豆(去皮、心,醋煮令黃色,研)1兩,黃明膠1片(慢火炙令黃),百草霜2兩(研),香墨1寸(研),膩粉(研)1分,乾蠍(全整者)1分,鉛白霜(研)1分,青黛(研)1分,牛黃(研)1分。 主治:常服解心肺痰壅不利。主治:小兒急慢驚風,涎潮發搐。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