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丸

BAO H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1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脾經 14%
肝經 14%
膽經 10%
大腸經 9%
心經 8%
小腸經 5%
胃經 5%
三焦經 5%
肺經
脾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心經
小腸經
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薄荷丸中包含薄荷,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癢止痛的功效。對於風熱感冒、頭痛、鼻塞、咽喉腫痛等症狀,薄荷可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其二,薄荷揮發油中的薄荷腦具有清涼止痛、鎮靜止癢的功效。對於頭風痛、牙痛、皮膚瘙癢等,薄荷可起到止痛止癢的效果。

因此,薄荷作為薄荷丸的主要成分,可有效緩解因風熱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各種症狀,是常用中藥材之一。

薄荷丸中加入木香,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緩解薄荷的寒涼之性: 薄荷性寒,長期服用易傷脾胃,而木香性溫,可溫中和胃,緩解薄荷的寒涼之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損傷。

2. 增強疏肝理氣功效: 薄荷疏散風熱,木香行氣止痛,二者合用,可增強疏肝理氣功效,對於肝氣鬱結、胸悶氣短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木香與薄荷相配,相輔相成,既能減輕薄荷的寒涼之性,又能增強其功效,提高藥效。

薄荷丸中添加連翹,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清熱解毒: 連翹味苦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效。薄荷丸本身具清熱解毒之效,而連翹的加入,可增強藥效,對於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起到更好的治療作用。
  2. 疏散風熱: 薄荷丸中薄荷味辛性涼,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效。連翹亦有疏散風熱的作用,二者合用,可更加有效地清熱解表,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

薄荷丸中加入麝香,主要是為了增強其開竅醒神之效。

麝香性溫,味辛,歸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的功效。薄荷性涼,味辛,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解癢的功效。

兩者配伍,一溫一涼,寒溫相濟,可協同作用,使薄荷丸的功效更加顯著,能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也能改善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

薄荷丸中包含皁莢,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消炎止痛: 皁莢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薄荷丸所針對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皁莢中的皁苷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疼痛。
  2. 引藥入肺: 皁莢味辛,性寒,具有引藥入肺的作用,可以幫助薄荷丸中的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功效,達到治療效果。

薄荷丸中添加橘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作用。薄荷味辛、涼,性寒,入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止癢的作用。二者合用,可協同疏肝理氣,緩解因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腹痛、頭痛等症狀。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薄荷性寒,服用過多可能導致胃寒,而橘皮性溫,可溫中和胃,避免薄荷寒涼之性損傷脾胃。此外,橘皮能增強薄荷的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主治功效


薄荷丸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各醫書典籍記載,薄荷丸的主治功效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清熱解毒,疏散風邪

《本草綱目》及其他文獻均指出薄荷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邪的功效。薄荷辛涼之性,能散肌表之熱,對於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頭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此外,《本草求真》亦提及薄荷可宣泄邪熱,對於喉腥口臭、邪熱等病症,能通過疏散表邪而達到治療效果。

理氣活血,化瘀消腫

薄荷丸中的木香、麝香具有理氣活血的作用。《聖濟總錄》記載薄荷丸可治妊娠氣血壅滯,攻身體生瘡瘙癢,亦側面印證其活血化瘀之功。而《太平聖惠方》中,薄荷丸被用於治療氣毒瘰?、心胸壅悶等病症,其原理可能透過理氣活血,以消散氣滯血瘀,解除壅塞不通的狀態,進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治療瘰?瘡瘍

《太平聖惠方》、《幼幼新書》明確指出薄荷丸可治療瘰?。瘰?屬於一種頸部淋巴結腫大,常伴有紅腫、疼痛、潰瘍等症狀。薄荷丸中的薄荷、皂莢可能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而木香、麝香則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治療血證及痰病

《本草綱目》強調薄荷(雞蘇)「專於理血下氣」,具有清肺辟惡消穀之功。因此,薄荷丸被《太平和劑局方》用於治療吐血、衄血、唾血、咳血、下血、血淋等各種血證。《証治準繩》亦提及薄荷丸可治癲病,認為其可去除郁痰,即其可應用於痰涎包絡心竅所致的疾病。

治療皮膚疾病

《聖濟總錄》記載薄荷丸可治「蠱風皮膚盡痛,如刀劃狀」。此外,《聖濟總錄》亦記載薄荷丸可治「妊娠氣血壅滯,攻身體生瘡瘙癢」,這表明其可能具有緩解皮膚瘙癢、消除瘡瘍的作用。薄荷、皂莢可能具有清熱解毒、殺菌止癢的功效,而木香、麝香則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皮膚病灶的恢復。

分析治療原理

綜合來看,薄荷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其成分的綜合作用。薄荷清涼解表,疏散風熱;木香、麝香理氣活血,化瘀消腫;連翹清熱解毒,抗病毒;皂莢殺菌去污;橘皮健脾理氣。這些藥材協同作用,使薄荷丸具有清熱解毒、理氣活血、消腫止痛、散結化痰等多重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風熱、氣滯、血瘀、痰凝等病症,尤其是瘰?、瘡瘍、皮膚疾病、以及部分血證與痰病。

傳統服藥法


乾薄荷葉2兩,荊芥穗1兩半,蔓荊實(去白皮)1兩,玄參(洗,銼)1兩,甘草(炙)1兩,大黃(銼,炒)1兩,人參1兩,麥門冬(去心)1兩,羌活(去蘆頭)2兩,細辛(去苗葉)1兩半。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每服1丸,茶、酒嚼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薄荷丸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以及對薄荷丸過敏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瀉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薄荷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薄荷(束如碗大,陰乾)、皂莢10挺(長1尺2寸,不蚛者,去黑皮,塗酥,炙令焦黃)。 主治:瘰癧。結成顆塊,疼腫穿潰,膿水不絕,不計遠近。

薄荷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薄荷4兩(乾者),木香1兩,連翹1兩,麝香1分(細研),皂莢10挺(長1尺,不蚛者,以漿水3升,浸3日,採取汁煎爲膏),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主治:氣毒瘰癧。心胃壅悶,頸項腫發,疼痛不欲飲食。

薄荷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八。 組成:乾薄荷葉2兩,荊芥穗1兩半,蔓荊實(去白皮)1兩,玄參(洗,銼)1兩,甘草(炙)1兩,大黃(銼,炒)1兩,人參1兩,麥門冬(去心)1兩,羌活(去蘆頭)2兩,細辛(去苗葉)1兩半。 主治:婦女妊娠,氣血壅滯攻身體,生瘡瘙癢。

薄荷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二。 組成:乾薄荷葉1斤,天麻4兩,威靈仙(去苗土)3兩,羌活(去蘆頭)4兩,山梔子仁2兩,蔓荊實(去白皮)3兩,白芷2兩,桔梗(炒)2兩,防風(去叉)2兩,大黃(濕紙裹,煨令紙乾)1兩,人參3兩,赤茯苓(去黑皮)3兩,龍腦(研)半兩。 主治:蠱風,皮膚盡痛,若刀劃狀;及頭目不利,風痰等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