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避瘟丹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避瘟丹方劑中往往含有較多苦寒藥性藥物,甘草能中和其寒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脾胃,使藥效更趨平和。
- 增強免疫力: 甘草具有補氣益血、抗炎解毒之功效,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抵抗力,有效預防瘟疫的發生。
避瘟丹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燥濕化濁:蒼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濁之效。瘟疫多由濕濁之氣侵襲人體所致,蒼朮能祛除濕邪,化解濁氣,有助於預防瘟疫。
- 健脾益氣:蒼朮亦能健脾益氣,提升人體抵抗力。瘟疫流行時,人體容易氣虛、脾虛,蒼朮能補益脾氣,增強正氣,提高免疫力,抵禦瘟疫入侵。
總而言之,蒼朮在避瘟丹中發揮燥濕化濁、健脾益氣的作用,有助於預防瘟疫,提高人體抵抗力。
避瘟丹中包含細辛,主要原因如下:
- 辛溫解表,散寒止痛: 細辛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止痛解表的作用,可有效驅散外感風寒之邪,緩解因風寒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有助於預防瘟疫。
- 通竅散邪,宣肺利氣: 細辛辛散溫通,能通鼻竅,開鬱散邪,宣肺利氣,有助於改善因瘟疫所致的呼吸道阻塞,減少病邪入侵。
避瘟丹中細辛的加入,配合其他藥材,能起到溫陽解表、散寒止痛、宣肺利氣的功效,有助於預防和治療瘟疫。
避瘟丹中包含乳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 解毒化瘀: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瘟疫多由外邪入侵,導致氣血凝滯,而乳香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清除邪毒,有助於機體抵抗瘟疫。
- 抗菌消炎:現代研究發現,乳香含有抗菌、抗炎成分,能抑制多種致病微生物的生長,有助於減輕瘟疫引起的炎症反應,促進機體康復。
因此,避瘟丹中加入乳香,能有效地解毒化瘀、抗菌消炎,增強機體抵抗力,達到預防和治療瘟疫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避瘟丹」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多部古籍醫書的記載,可知「避瘟丹」主要用於防治瘟疫及相關的邪毒侵襲,其應用範圍廣泛,不僅可用於治療已病,亦可用於預防未病。以下將從其組方、治療原理及應用方式進行分析:
組方分析:
從各方記載來看,「避瘟丹」的組方並不固定,但核心藥物不脫以下幾味:
- 蒼朮: 幾乎所有方劑皆有蒼朮,且用量通常較大,甚至有「蒼朮(君,倍)」的記載。蒼朮性味辛溫,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解表發汗之功。在瘟疫流行之時,多因濕邪鬱積,導致脾胃運化失常,而蒼朮能燥濕健脾,使濕邪得除,正氣得以恢復。
- 乳香: 多與蒼朮配伍,其性味辛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定痛、消腫生肌之效。在瘟疫中,邪毒常會導致氣血瘀滯,而乳香能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有助於祛除邪毒。
- 細辛: 性味辛溫,歸肺、腎經,能發散風寒、祛風止痛,溫肺化飲。於瘟疫初起,有散表邪,溫通經絡之用。
- 甘草: 在部分方劑中出現,能調和諸藥、緩衝毒性。
- 降真香: 多與蒼朮、乳香配伍,其辛溫香竄,能行氣活血,辟穢化濁,與蒼朮相伍,可加強其祛邪辟穢之功。
此外,部分方劑中還會根據具體情況加入其他藥物,如雄黃、硃砂、大黃、獨活、藿香、羌活、白芷、菖蒲、硫黃、硝石、丹參、鬼箭羽等。這些藥物多具有解毒、祛風、化濕、活血等作用,能輔助主藥更好地發揮療效。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古籍記載,「避瘟丹」的治療原理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 辟穢解毒: 瘟疫多由穢濁之氣、邪毒侵襲所致,方中如雄黃、硃砂等具解毒辟穢之效,加之蒼朮等藥物的燥濕之功,可清除體內穢濁之氣,達到解毒辟邪的目的。
- 祛濕散寒: 許多古籍提到瘟疫之氣多夾濕邪,蒼朮等辛溫燥濕之品,能健脾化濕、祛風散寒,有助於恢復脾胃運化,驅散體內濕邪。
- 活血化瘀: 邪毒侵襲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乳香等活血化瘀之藥,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毒邪的排出。
- 扶正祛邪: 瘟疫侵襲,正氣易虛。部分方劑加入甘草等調和之藥,可兼顧扶助正氣,增?機體抵禦外邪的能力。
應用方式分析:
「避瘟丹」的應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 焚燒: 大多數方劑都以焚燒的方式使用,燃燒產生的氣味能起到辟穢、殺菌、淨化空氣的作用,可用於預防和治療瘟疫。
- 內服: 部分方劑亦可內服,如《奇方類編》提及將藥丸配合不同的藥引服用,能治療時症傷寒、瘧痢等症。
- 佩帶: 《華佗神方》提到將藥丸裝入絹袋佩戴,以達到辟邪防病的目的。
- 塗抹/鼻吸: 部分方劑提及可將藥末以香油調和塗抹於鼻孔,或噙水於口中後吹鼻,以達辟穢解毒,發散風邪之效。
總結:
「避瘟丹」的功效是多方面的,它通過辟穢解毒、祛濕散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多重作用,達到防治瘟疫的目的。其應用方式靈活多樣,可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使用,充分體現了古人對於瘟疫的認識和防治經驗,也反映了中醫治病「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乳香1兩,蒼朮1兩,細辛1兩,甘松1兩,川芎1兩,真降香1兩。
瘟疫不能傳染。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芡實大。
燒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避瘟丹,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義》。 組成:生甘草1兩,南蒼朮1兩,北細辛1兩,黃乳香1兩。 主治:解毒消腫鎮靜。主治:瘟疫邪毒。
避瘟丹, 出處:《瀉疫新論》卷下。 組成: 避瘟丹(《瀉疫新論》卷下。)出處:《瀉疫新論》卷下。組成:乳香、蒼朮、細辛、生甘草、川芎、降香、白檀。主治:避瘟及一切穢惡邪氣。 。 主治:避瘟及一切穢惡邪氣。
避瘟丹, 出處:《瀉疫新論》卷下。 組成: 避瘟丹(《瀉疫新論》卷下。)出處:《瀉疫新論》卷下。組成:乳香、蒼朮、細辛、生甘草、川芎、降香、白檀。主治:避瘟及一切穢惡邪氣。 。 主治:避瘟及一切穢惡邪氣。
避瘟丹, 出處:《奇方類編》卷下。 組成: 避瘟丹(《奇方類編》卷下。)出處:《奇方類編》卷下。組成:乳香1兩,蒼朮1兩,細辛1兩,甘松1兩,川芎1兩,真降香1兩。主治:瘟疫不能傳染。 。 主治:瘟疫不能傳染。
避瘟丹, 出處:《醫方易簡》卷四。 組成:紫蘇2兩,香附4兩(童便、醋、鹽水、酒四制),蒼朮2兩(土炒),麥冬1兩(去心),木香1兩(忌火),白扁豆2兩(炒黃色),雄黃5錢(研末),薄荷2兩,管仲8兩(洗淨煎膏),連翹2兩,山楂肉3兩(炒黑),廣藿香葉1兩(曬燥,研),降香末3兩。 主治:一切時證傷寒,四時瘟疫瘧痢。
避瘟丹, 出處:《濟陽綱目》卷七。 組成: 避瘟丹(《濟陽綱目》卷七。)出處:《濟陽綱目》卷七。組成:蒼朮1斤,台烏半斤,白朮半斤,黃連半斤,羌活半斤,川烏4兩,草烏4兩,細辛4兩,紫草4兩,防風4兩,獨活4兩,藁本4兩,白芷4兩,香附4兩,當歸4兩,荊芥4兩,天麻4兩,官桂4兩,甘松4兩,三奈4兩,乾薑4兩,麻黃4兩,芍藥4兩,牙皂4兩,甘草4兩,麝香3分。主治:除瘟疫,并散邪氣。凡宮捨久無人到,積濕容易侵入,預制此燒之,可遠此害。 。 主治:除瘟疫,並散邪氣。凡宮捨久無人到,積濕容易侵入,預制此燒之,可遠此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