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糖烏梅湯

BING TANG WU ME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肺經 30%
大腸經 9%
腎經 9%
胃經 9%
肝經 9%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冰糖烏梅湯中加入冰糖,主要原因如下:

  1. 緩解酸澀:烏梅味酸,性澀,飲用後容易引起口舌乾燥,甚至胃部不適。冰糖性涼,味甘,能中和烏梅的酸澀,使口感更柔和,更易入口。
  2. 增強藥效:冰糖性涼,能與烏梅的酸性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作用,並能緩解夏季的暑熱症狀,增強整體藥效。

此外,冰糖的加入也能提升湯品的甜度,使口感更佳,更符合大眾口味。

冰糖烏梅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酸斂止瀉:烏梅味酸,性斂,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其酸性成分可以抑制腸道蠕動,減少水分流失,對於因暑熱或飲食不當引起的腹瀉有顯著療效。
  2. 生津止渴:烏梅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其酸味可以刺激唾液分泌,潤滑口腔,並可改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

因此,烏梅在冰糖烏梅湯中,既能止瀉又能生津,是此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冰糖烏梅湯」之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增訂通俗傷寒論》及《重訂通俗傷寒論》所載,冰糖烏梅湯在治療瘧疾的後續調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此方並非直接針對瘧疾的寒熱發作,而是在前期的發汗解表、截瘧等治療後,用於善後的養胃之劑。

治療原理分析:

1. 瘧疾病機與善後調理: 瘧疾,如古文所述,有風寒、暑濕、痰食等不同成因,皆導致正邪相爭,寒熱交替。經過初期的發汗解表、截瘧治療後,病人體力耗損,脾胃功能受損,故需調理脾胃,促進康復。

2. 冰糖烏梅湯之藥性與作用:

  • 冰糖: 性平味甘,具有滋陰潤燥、補中益氣之功。瘧疾病程中,正邪交爭,易耗損津液,導致陰液不足。冰糖的甘潤之性,可補益津液,緩解病後陰虛之象。
  • 烏梅: 味酸性平,具有收斂固澀、生津止渴之功。瘧疾發作時,常伴有腹瀉,烏梅之酸可收澀止瀉;且可促進唾液分泌,生津止渴,改善病後口乾舌燥之狀。

3. 配伍之妙: 冰糖與烏梅配伍,一甘一酸,酸甘化陰,不僅能滋養胃陰,還能促進脾胃功能恢復。且烏梅之酸,能中和冰糖之甘膩,防止滋膩礙胃。二者合用,既能補充津液,又能收斂止瀉,且可改善病後胃氣虛弱、食慾不振之狀,有助於病體康復。

4. 應用於瘧疾善後: 在上述古文中,冰糖烏梅湯被置於「終」的環節,即在發汗解表、截瘧之後。此時,邪氣雖已減退,但病人的身體虛弱,需要調理脾胃,促進正氣恢復。冰糖烏梅湯正好符合這一需求,能起到善後養胃的作用,使病體逐漸恢復健康。

總而言之,冰糖烏梅湯在此主要作為瘧疾後期調理的藥方,透過冰糖的滋陰潤燥和烏梅的酸甘化陰、收斂止瀉之功,達到養胃、生津、止瀉、促進康復的目的。此方著重於補虛扶正,而非直接攻邪,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冰糖1錢,烏梅肉1分。
制酸養胃。
用水1茶鐘,濃煎半鐘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冰糖烏梅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冰糖1錢,烏梅肉1分。 主治:甘酸養胃。主治:胎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