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靜湯

LIANG J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四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2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心經 19%
肝經 19%
肺經 14%
腎經 9%
胃經 7%
膽經 5%
心包經 4%
脾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兩靜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如下:

  1. 補氣固本: 人參為補氣之聖藥,能益氣生津,補脾益肺,對於脾氣虛弱、氣血不足導致的氣短乏力、倦怠嗜睡等症狀,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兩靜湯主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故以人參補氣固本,為湯中君藥,以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康復。
  2. 扶正祛邪: 兩靜湯中以人參補氣,配合其他藥物,如黃芪、茯苓等,共同扶正祛邪,達到治病的目的。人參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抵抗外邪侵襲,有助於疾病的恢復。

兩靜湯中包含酸棗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寧心安神: 酸棗仁性味甘酸、微溫,入心、脾經,具有安神、斂汗、養血的功效。其可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與兩靜湯的鎮靜安神之效相輔相成。

2. 補益心脾: 酸棗仁能補益心脾,改善心血不足、脾氣虛弱導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狀。兩靜湯主要針對心脾兩虛所致的失眠、心悸、多夢、頭暈等症狀,酸棗仁的補益作用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兩靜湯中包含水菖蒲,主要基於其開竅醒神化痰止嘔的功效。

水菖蒲味辛、性溫,歸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止嘔、溫脾燥濕的功效。兩靜湯主要用於治療痰濁矇蔽心竅,導致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痰多嘔吐等症狀。水菖蒲可以開竅醒神,使痰濁散開,同時也能化痰止嘔,緩解嘔吐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起到治療作用。

兩靜湯中加入白芥子,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肺化痰:白芥子性溫,入肺經,具有溫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兩靜湯常用於治療寒痰阻肺、咳喘痰多、胸悶氣短等症狀,白芥子在此發揮重要作用,能夠溫散寒邪,化解痰濁,使肺氣通暢,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2. 通經活絡:白芥子亦具通經活絡的功效,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循環,有助於減輕寒邪阻滯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兩靜湯中配合其他藥材,如桂枝、芍藥等,更能增強其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的功效。

兩靜湯中包含硃砂,主要由於其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可鎮心安神,治療心神不寧、失眠、驚悸等症。
  • 清熱解毒: 硃砂亦能清熱解毒,用於治療熱毒攻心所致的煩躁不安、神志不清等。

因此,在兩靜湯中加入硃砂,可起到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心神不安、煩躁易怒等症狀。

兩靜湯是一則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來舒緩緊張、焦慮和失眠等問題。其中,巴戟天作為其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巴戟天,性甘而溫,歸腎經,具有補腎壯陽、強筋骨的功效。在兩靜湯中,它的補腎功能能夠穩定人體的陰陽平衡,促進腎臟的健康。由於腎藏精、主生長發育,補腎能有效改善因腎虛引起的失眠及焦慮症狀。此外,巴戟天能夠增強體力,提升精力,進而促進身心放鬆,有助於調理因壓力過大而造成的心境不安。

因此,巴戟天的加入不僅補充了方劑的滋養效果,還加強了對於人體心理狀態的調節,為兩靜湯的整體療效提供了有力支持,符合其用以安神、靜心的宗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兩靜湯」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兩靜湯由人參、巴戟天、酸棗仁、水菖蒲、白芥子、硃砂六味藥組成。

古籍記載:

根據《辨證奇聞》及《辨證錄》的記載,兩靜湯主要用於治療驚悸。陳士鐸認為,驚悸雖然有先後、輕重之分,表現亦有常暫明暗之別,但其本質並無差異,故可一併治療。

主治功效:

綜觀古籍所述,兩靜湯的主要功效為:

  • 定驚安神,止悸: 方中硃砂具平肝熄風、定驚安神之效,能有效緩解驚恐、心悸等症狀。《辨證錄》中更提到龍(硃砂)虎(白芥子)二味有「龍能定驚,虎能止悸」之妙用,進一步闡明瞭此方定驚止悸的功效。

  • 交通心腎: 陳士鐸認為此方妙在人參、巴戟天能「通心腎」。人參補氣,益心安神;巴戟天溫腎壯陽,強筋骨。二藥合用,能促進心腎之間的陰陽氣血交通,使心腎功能恢復協調。當心氣得以通達腎,則夜間安寧;當腎氣得以通達心,則日間安穩,從而解決驚悸問題。

  • 寧心安眠: 酸棗仁為本方之要藥,用量較大。《辨證奇聞》指出,酸棗仁「以安心」,具有寧心安神、助眠之效。對於因心神不寧而導致的驚悸、失眠,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 開竅醒腦,化痰利濕: 水菖蒲開竅醒腦、化痰利濕,能輔助治療因痰濕內阻引起的驚悸。

  • 散寒解表,消炎鎮痛: 白芥子具有散寒解表,消炎鎮痛之效,對於因寒邪侵襲而引起的驚悸或伴隨的疼痛,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治療原理分析:

驚悸的產生往往與心腎功能失調有關。心主神明,腎藏精,心腎之間的陰陽氣血平衡對於維持神志清明和情緒穩定至關重要。當心腎功能失調,陰陽失衡時,則容易出現驚悸、失眠等症狀。

兩靜湯的治療原理在於:

  1. 補益心腎,恢復陰陽平衡: 人參補氣,巴戟天溫陽,共同補益心腎之氣,使陰陽調和,從根本上解決驚悸的病因。
  2. 安神定驚,穩定心神: 酸棗仁、硃砂合用,能鎮靜心神,緩和驚悸症狀。
  3. 疏通氣機,化痰利濕: 水菖蒲開竅醒腦,白芥子散寒化痰,使氣機通暢,痰濕得化,有助於改善因痰濕阻滯而引起的驚悸。

總結:

兩靜湯通過補益心腎、交通陰陽、安神定驚、疏通氣機等方法,達到治療驚悸的目的。其配伍精當,針對性強,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辨證施治的原則。方中諸藥相互協同,共同發揮治療作用,使心腎功能恢復協調,從而達到定驚止悸之效。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生棗仁2兩,菖蒲1錢,白芥子3錢,丹砂3錢,巴戟天1兩。
水煎服。連服4劑,驚者不驚,而悸者亦不悸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妄想狀態

相同名稱方劑


兩靜湯, 出處:《辨證錄》卷四。 組成:人參1兩,生棗仁2兩,菖蒲1錢,白芥子3錢,丹砂3錢,巴戟天1兩。 主治:驚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