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退翳散方劑中包含文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化痰之效。退翳散主治目翳,多因肝火上炎、熱毒壅滯所致。文蛤可清熱瀉火,解毒散結,有助於消散目翳。
- 滋陰潤燥:文蛤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目翳形成,亦與肝腎陰虛、目睛失養有關。文蛤可滋養肝腎,改善眼部乾燥,有助於促進目翳消退。
因此,退翳散中加入文蛤,可發揮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翳的目的。
退翳散方中加入谷精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清熱利濕,消腫散結:谷精草性寒,味甘苦,入肝、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消腫散結之效,可有效治療濕熱蘊結導致的目翳。
二、通絡明目,改善視力:谷精草善於通絡,可改善眼部血液循環,疏通經絡,促進眼部組織的修復,達到明目的作用。
退翳散以谷精草為藥,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治療目翳,改善視力,恢復光明。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退翳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目內翳障」及「瘡疹後餘毒不散」,屬眼科外障疾病。翳障多因風熱上攻、肝火上炎,或痘疹毒邪鬱滯睛珠所致,造成角膜混濁、視物模糊;瘡疹餘毒則為熱病後邪毒未清,結於眼絡。方以「退翳」為名,專攻消翳明目、解毒散結之效。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蛇退(蛇蛻)
- 性味鹹甘平,歸肝經,為眼科退翳要藥。
- 其質輕善走,能祛風退翳、解毒散結,尤擅治「目中翳障」(《本草綱目》),兼能引藥上行至目。
海螵蛸(烏賊骨)
- 性微溫而澀,主入肝腎,具收濕斂瘡、軟堅散結之效。
- 其研末外用可消翳(《聖惠方》),內服則能清泄肝經鬱熱,並吸附濁毒。
粉草(甘草)
- 甘平調和,清熱解毒,緩和蛇退、海螵蛸之性,防其過燥傷陰。
- 助脾胃運化藥力,使米飲送服時藥效更易吸收。
配伍特點與原理
- 輕清上浮:蛇退質輕,海螵蛸微粉,配合米飲(甘淡和中),共奏升散清利之勢,引藥力上達目竅。
- 攻邪不傷正:蛇退解毒、海螵蛸斂瘡,一散一收,疏導鬱滯;甘草護中,調和峻烈。
- 米飲為丸:取其甘淡健脾之功,助藥力溫和持久釋放,適合翳障緩消之需。
綜論
此方結構簡練,以退翳解毒為核心,兼顧脾胃運化。針對風熱毒邪鬱結目絡之證,通過祛風、散結、緩中之法,促使翳障漸消,餘毒得散,體現傳統眼科方劑「輕可去實」的用藥思路。
傳統服藥法
蛇退5條,海螵蛸2兩,粉草半兩。
上為末,米飲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5丸,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退翳散,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六。 組成:人參、牛蒡子各等分。 主治:痘瘡入目。
退翳散, 出處:《眼科全書》卷四。 組成:人參、玄參、白茯、黃耆、五味子、羌活、細辛、車前子。 主治:撞刺生翳外障。
退翳散, 出處:《百一》卷九。 組成:真蛤粉(别研細)1兩,谷精草(生,令爲細末)1兩。 主治:目內翳障,或瘡疹後餘毒不散。
退翳散, 出處:《銀海精微》卷上。 組成:真蛤粉、谷精草、夜明砂。 主治:小兒痘疹入目,疼痛淚出,怕日羞明難開,久發變爲白膜。
退翳散, 出處:《醫統》卷六十一。 組成:人退5分,蟬退5分,蛇退5分,風退(焙)5分,木通2錢,木賊2錢,麝香1分。 主治:一切翳膜。
退翳散,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三。 組成:石決明1兩,大黃1兩,細辛1兩,黃芩1兩,車前子1兩,防風2兩,芍藥1兩半。 主治:玉翳浮滿外障。因毒風上衝入腦,積熱在於肝膈之間,致令眼內有翳如玉色相似,遮滿瞳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