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熱明目方

退熱明目方

TUI RE MING M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肝經 16%
脾經 16%
胃經 16%
心經 16%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退熱明目方」中包含「千里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明目的功效。

千里光味苦、性寒,歸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明目的功效。其能清熱瀉火,解毒消腫,對於因熱毒上攻所致的發熱、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千里光對於肝經熱盛、肺熱咳嗽、風熱目赤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在「退熱明目方」中,千里光可有效地清熱解毒、涼血明目,達到退熱消炎、改善視力的目的。

「退熱明目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方劑中可能含有性質偏寒涼或溫燥的藥材,甘草性味甘平,能調和諸藥,避免藥性過於偏激,減少對身體的負擔,使藥效更平和。
  2. 益氣健脾,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能增強人體的正氣,使身體更容易抵禦外邪,進一步提升退熱明目的效果。

總之,甘草在「退熱明目方」中起著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緩解其他藥材的副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強藥效,使療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退熱明目方」主治「目昏暗」,即視物模糊、眼目昏花之症。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與「熱邪上擾」、「肝經風熱」或「血虛目失所養」相關。本方以「退熱」為名,推測其核心病機為「熱鬱目繫」,導致目絡壅滯、神光不得發越,故生昏暗。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千里光(關鍵藥)

    • 性味歸經:苦、辛,寒;歸肝、肺經。
    • 傳統功效:清熱解毒、明目退翳,為眼科常用藥。《本草綱目》載其「治目昏、赤腫、翳膜」,能清肝肺實熱,散風火鬱結。現代研究亦表明含黃酮類成分,具抗炎、抗菌作用,可緩解眼表炎症。
    • 本方作用:直清目繫之熱毒,疏通目絡壅滯,治標以復明。
  2. 甘草(輔佐藥)

    • 性味歸經: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傳統功效:調和藥性、緩急解毒。《藥性論》言其「能解百藥毒」,並可緩千里光之苦寒峻性。甘草酸能抗炎護膜,減少眼部組織損傷。
    • 本方作用:佐制千里光寒性,保護脾胃,兼以甘緩目繫之急,助熱退而神光自安。

三、方劑配伍邏輯

  • 清熱為主,佐以調和:千里光單刀直入清泄目熱,甘草輔助緩和藥性,形成「一清一和」之配。適用於實熱型目昏暗(如急性結膜炎後遺視矇),但不適合虛證(如肝腎不足之目暗)。
  • 煮飲服法:湯劑上行速達,使藥力直趨頭目,符合「治上焦如羽」之理。

四、推衍可能功效

若患者兼夾「風熱表證」(如目赤、畏光流淚),可加菊花、薄荷;若「陰虛兼熱」,可酌加枸杞、密蒙花。然原方簡潔,專注於清解目絡鬱熱,體現古人「藥簡力專」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千里光、甘草。
煮作飲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退熱明目方, 出處:《普濟方》卷八十一。 組成:千裏光、甘草。 主治:目昏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