蓯蓉粥
CONG RONG ZHOU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八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20.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蓯蓉粥中包含肉蓯蓉,乃因肉蓯蓉藥性溫和,味甘、鹹,入腎、大腸經,具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之效。
其性溫而不燥,能溫補腎陽,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遺精滑泄等症狀。同時,其潤腸通便之效,能改善便祕、腸燥等問題,提高人體免疫力。
故蓯蓉粥中加入肉蓯蓉,不僅可提升藥效,更能改善身體整體狀況,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蓯蓉粥以大米為底,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蓯蓉性溫,味甘,擅長補腎陽、益精血。大米性平,味甘,則能中和蓯蓉的溫性,使其補而不燥,更易於人體吸收。
- 提高口感:大米熬製成粥,口感綿軟,可減弱蓯蓉的黏膩感,使藥物更易入口,也更利於病人食用。此外,大米還可為粥品提供更豐富的營養,提升飽腹感,更方便病人進食。
蓯蓉粥中加入鹿角膠,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滋陰補腎,潤腸通便: 鹿角膠具有滋陰補腎、強筋健骨的功效,而蓯蓉則以潤腸通便著稱。二者合用,可以相互增效,更能有效改善腎虛引起的便祕、腰膝酸軟等症狀,同時滋養腎精,提高免疫力。
二、 溫和補益,適合虛弱體質: 鹿角膠性溫,蓯蓉性寒,二者搭配,可以溫和補益,避免寒涼之性傷脾胃,更適合脾胃虛弱、體質較虛的患者使用。
蓯蓉粥中添加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陽散寒:蔥白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散寒之效。蓯蓉性溫,善於補腎壯陽,但其偏於滋補,較為平和,加入蔥白可增強其溫陽散寒之力,對於寒濕凝滯、陽虛畏寒等症狀有協同作用。
二、 調和脾胃:蔥白含有揮發油,可刺激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有助於促進蓯蓉的吸收利用。蓯蓉性偏潤滑,適量加入蔥白可起到調和脾胃,避免藥性過於滋膩的作用。
蓯蓉粥中加入雞蛋,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補益精氣: 蓯蓉性溫,味甘,具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之功效,而雞蛋富含蛋白質,營養豐富,可補益精氣,與蓯蓉相輔相成,更能增強補腎壯陽之效。
二、 調和藥性: 蓯蓉性溫燥,雞蛋性平,味甘,加入雞蛋可緩解蓯蓉的燥性,使藥性更為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並減少副作用。
總而言之,蓯蓉粥中加入雞蛋,可增強藥效,調和藥性,更利於人體吸收和利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蓯蓉粥」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籍文獻,《史載之方》、《聖濟總錄》、《古今醫案按》及《太平聖惠方》等皆有關於「蓯蓉粥」的記載,可歸納其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如下:
主治功效
綜觀各文獻,「蓯蓉粥」主要針對以下病症發揮功效:
- 久積虛冷,陽氣衰乏: 此為「蓯蓉粥」最核心的適應症。《聖濟總錄》及《太平聖惠方》皆明確指出其適用於久病體虛、陽氣衰退的病症。此類患者通常表現為畏寒怕冷、精神疲憊、腰膝痠軟等。
- 元氣虛弱,腎水空虛: 《史載之方》明確指出「元氣虛弱,腎水空虛」者宜用「蓯蓉粥」。這表明該方具有補益元氣、滋養腎陰的作用。腎水空虛多見於久病、勞累或年老體衰者,伴隨口乾舌燥、頭暈耳鳴等症狀。
- 虛勞: 《聖濟總錄》提及「治虛勞」,虛勞多指身體虛弱,臟腑功能失調。此方能通過補虛益氣,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 五勞七傷: 《太平聖惠方》載「治五勞七傷」,此乃中醫常見的病證概念,泛指身體過度勞累或情志失調所致的虛損性疾病。
- 陽事都絕: 《太平聖惠方》提到「治五勞七傷。久積虛冷。陽事都絕」,反映出「蓯蓉粥」在治療男性性功能障礙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特別是因陽氣不足所致者。
- 便祕: 《古今醫案按》中的案例顯示,患者因氣虛導致「穀道虛坐努責」而便祕,服用「蓯蓉粥」後,配合其他藥物,使大便得以排出。由此可見,「蓯蓉粥」能潤腸通便,但主要針對氣虛型便祕。
治療原理分析
「蓯蓉粥」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補腎壯陽: 肉蓯蓉是「蓯蓉粥」的主要藥材,其性味甘溫,入腎經,具有補腎陽、益精血之功效。對於腎陽不足引起的畏寒怕冷、腰膝痠軟、陽痿早洩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益氣養血: 「蓯蓉粥」採用粥的形式,易於消化吸收,能為機體提供能量,補充氣血,對於元氣虛弱、氣血不足的患者具有補益作用。
- 潤腸通便: 氣虛導致腸道蠕動無力時,「蓯蓉粥」中的滋潤成分可以起到潤腸通便的作用,從而改善因氣虛所致的便祕。
- 溫陽散寒: 「蓯蓉粥」性溫,對於久積虛寒、陽氣衰弱的患者,具有溫陽散寒、驅除體內寒氣的功效。
綜上所述,「蓯蓉粥」的主要治療原理是通過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配合粥的滋養作用,達到溫陽散寒、補益氣血、潤腸通便的功效。其適應症以陽虛、虛勞為主,尤其適用於因陽氣不足導致的體虛乏力、畏寒怕冷、腰膝痠軟、性功能障礙及便祕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蓯蓉粥具有補腎益精、溫陽固精的功效,但不宜過量食用,以免引起上火、便秘等症狀。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蓯蓉粥, 出處:《史載之方》卷上。 組成:肉蓯蓉1分,米1掬。 主治:元氣虛弱,腎水空虛,胃無津液,大府澀遲,六脈微而虛。
蓯蓉粥,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八。 組成:白羊肉4兩(切),肉蓯蓉(水洗,切)1兩,粳米3合,鹿角膠(炒燥)3分,蔥白(切)7莖,雞子2枚。 主治:久積虛冷,陽氣衰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