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羊腎羹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壯陽: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的功效。羊腎本身亦屬腎臟,性溫,味甘鹹,具有補腎益精、溫陽固精的作用。兩者合用,相輔相成,加強補腎壯陽的功效。
- 溫腎助陽:羊肉性溫熱,具有溫中補虛、益氣血的功效。肉蓯蓉與羊肉搭配,可溫補腎陽,改善腎虛陽痿、腰膝酸軟等症狀。
羊腎羹中加入蔥白,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去腥增鮮: 羊腎本身帶有較重的腥羶味,蔥白性溫,具有辛香氣味,能有效去除羊腎的腥味,並增添鮮香,使湯羹更為美味可口。
- 溫陽補腎: 蔥白性溫,入肺、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解毒消腫的功效,能與羊腎的溫補腎陽作用相輔相成,增強補腎效果,使補腎功效更加明顯。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羊腎羹主治功效分析
羊腎羹,以羊腎為主,搭配其他藥材烹調而成,在傳統中醫典籍中,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多種虛損性疾病。
主治功效
從古文記載來看,羊腎羹的主要功效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 補腎益精,強壯筋骨: 多篇文獻指出,羊腎羹可治療「久積虛損」、「陽氣衰弱」、「陽道虛弱」、「腰腳無力」、「腰膝無力」、「五勞七傷,腎氣不足」等症狀,這些都與腎虛精虧密切相關。例如《聖濟總錄》提到羊腎羹可「治久積虛損,陽道虛弱,腰腳無力」。《飲膳正要》也指出其能「治虛勞,陽道衰敗,腰膝無力」。
- 溫補陽氣: 除了針對腎虛症狀,羊腎羹還能溫補陽氣。如《聖濟總錄》中提到羊腎羹可「治陽氣衰,腰腳疼痛」。
- 改善耳聾耳鳴: 《奇效良方》、《聖濟總錄》、《太平聖惠方》、《証治準繩‧雜病》等書皆記載羊腎羹或相關方劑可治療風虛耳聾、耳聾耳鳴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羊腎羹之所以能發揮上述功效,與其組成藥材的藥性及配伍原則有關:
- 羊腎: 性溫,味甘鹹,歸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強腰膝的作用,是方中的主藥。
- 肉蓯蓉: 性溫,味甘、鹹,歸腎、大腸經。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的功效,是方中重要的輔助藥物。在《飲膳正要》、《聖濟總錄》、《食療方》等文獻記載的羊腎羹方中,肉蓯蓉都是重要組成部分,其補腎陽、益精血的功效與羊腎相輔相成,增強了補腎益精的效果。
- 蔥白: 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的功效。在方中主要起到溫通經脈、協助羊腎和肉蓯蓉溫補腎陽的作用。
- 其他藥材: 根據不同的文獻記載,羊腎羹的組成還包括胡椒、陳皮、蓽撥、草果、杜仲、黃耆、磁石、枸杞葉、鹿角膠、生地黃、生薑等。這些藥材或溫陽散寒,或補益肝腎,或活血通絡,或滋陰清熱,與羊腎、肉蓯蓉配伍,可以增強療效,或針對兼證進行治療。
例如在治療耳聾耳鳴時,常加入磁石。磁石性寒,味鹹,歸肝、腎、肺經,具有潛陽安神、聰耳明目的功效,與羊腎等溫補藥物配伍,既能補益腎精,又能潛降虛火,從而達到治療耳聾耳鳴的目的。
總結
羊腎羹以其溫補腎陽、益精強骨的功效,成為中醫治療虛損性疾病的常用方劑。其配伍精妙,療效顯著,在古代醫學典籍中得到了廣泛的記載和應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使用羊腎羹或其他中藥方劑時,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有效。
傳統服藥法
黃耆半兩(銼),羊腎1只(去脂膜,切),杜仲半兩(去粗皮,炙微黃,銼),磁石5兩(搗碎,水淘去赤汁,綿裹懸煎,不得到鍋底),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多乾)。
以水3大盞,先煮磁石,取汁2大盞;去磁石,下黃耆等,文煎,取1盞半;去滓,入羊腎、粳米1合,蔥白、生薑、椒、鹽、醋一如作羹法。空心服之,磁石重重用之無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羊腎羹, 出處:《聖惠》卷九十七。 組成:羊腎1具(去脂膜,細切),羊肉3兩(切),嫩枸杞葉(細切)1升,蔥白3莖(去須,切),粳米半兩,生薑2分(切)。 主治:五勞七傷,腎氣不足。
羊腎羹, 出處:《聖惠》卷九十七。 組成:白羊腎1對(去脂膜,切),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切),蔥空3莖(去須,切),羊肺3兩(切)。 主治:令人肥健。主治:羸瘦久積虛損,陽氣衰弱,腰腳無力。
羊腎羹, 出處:《聖惠》卷九十七。 組成:羊腎1對(去脂膜,切),肉蓯蓉1兩(酒漫1宿,刮去皺皮),生薯蕷1兩,羊髓1兩,薤白1握(去須,切),蔥白半兩(去須,切),粳米1合。 主治:五勞七傷,髓氣竭絕。
羊腎羹,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黃耆半兩(銼),羊腎1隻(去脂膜,切),杜仲半兩(去粗皮,炙微黃,銼),磁石5兩(搗碎,水淘去赤汁,綿裹懸煎,不得到鍋底),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乾)。 主治:風虛耳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