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腎羹
BAI YANG SHEN GE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9.00)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50%
大腸經 50%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白羊腎羹中包含肉蓯蓉,主要原因有二:
- 補腎壯陽: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之功效。白羊腎羹以補腎壯陽為目的,肉蓯蓉能有效提升藥效,改善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症狀。
- 改善腎虛導致的便祕:肉蓯蓉兼具潤腸通便作用,可緩解腎虛導致的腸燥便祕。白羊腎羹往往加入其他具有潤腸通便作用的藥材,肉蓯蓉的加入可以加強此功效,改善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白羊腎羹主治功效分析
白羊腎羹,出自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是一道藥膳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虛勞、陽道衰敗、腰膝無力等症狀。後世醫書如《聖濟總錄》亦有收錄,並略有加減。
主治症狀分析:
從各古籍記載來看,白羊腎羹主要針對以下症狀:
- 久積虛損,陽道虛弱: 指長期累積的虛弱狀態,特別是男子性功能減退的症狀。
- 腰腳無力: 指腰部和腿部乏力、酸軟,難以支撐身體或行走不便。
- 腰膝無力: 指腰部和膝蓋部位無力、酸痛。
- 腎虛勞損,腰膝疼,行動無力: 指因腎臟虧虛導致的疲勞、腰膝疼痛,以及行動不便。
- 陽氣衰,腰腳疼痛,五勞七傷: 指陽氣不足,導致腰部和腿部疼痛,以及各種虛損症狀的統稱。
治療原理分析:
白羊腎羹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補腎壯陽」理論。
以形補形:
- 方中主藥為羊腎,即羊的腎臟。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腎臟與人體的骨骼、生殖功能密切相關。羊腎,性溫味甘,具有滋陰潛陽、養血生精的功效,可「以形補形」,滋養人體腎臟,補充腎精。
補益肝腎、強筋骨:
-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歸腎、大腸經,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的功效。方中選用肉蓯蓉,旨在增強補腎壯陽的效力,同時肉蓯蓉還能補益肝腎,強筋健骨,因此對於腰膝無力、筋骨痿軟等症狀也有良好效果。
溫補脾胃,增強運化:
- 《飲膳正要》版本中加入了羊脂、胡椒、陳皮、蓽撥、草果等溫熱之品。這些藥材具有溫中散寒、理氣健脾的作用。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旺,才能更好地運化水谷精微,滋養全身,包括腎臟。
調和諸藥,引藥入腎:
- 蔥白、鹽、醬等調味料,除了調味之外,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例如蔥白辛溫發散,可以宣通陽氣;鹽味鹹,入腎經,可以引藥入腎。
粥療輔助:
- 《聖濟總錄》版本中還提到了「豬腎粥」和「枸杞羊腎粥」,均是以粥為基礎。粥易於消化吸收,可以減輕脾胃負擔,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藥物的滋補作用。枸杞葉也具有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與羊腎同用,可以增強補益作用。
綜合來看,白羊腎羹以羊腎、肉蓯蓉為主,輔以溫中理氣、調和諸藥之品,通過補腎壯陽、益精填髓、溫補脾胃等途徑,達到治療虛勞、陽道衰敗、腰膝無力等症狀的目的。方中藥物多為溫熱之性,因此更適合於腎陽虛衰的患者。
傳統服藥法
白羊腎1對(去脂膜,切), 肉蓯蓉(酒浸,細切)1兩。
上藥相和,加蔥白、鹽、醬、椒,如常法,煮作羹,空腹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羊腎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九。 組成:白羊腎1對(去脂膜,切),肉蓯蓉(酒浸,細切)1兩。 主治:久積虛損,陽道虛弱,腰腳無力。
白羊腎羹, 出處:《飲膳正要》卷二。 組成:白羊腎2具(切作片),肉蓯蓉1兩(酒浸,切),羊脂4兩(切作片),胡椒2錢,陳皮1錢(去白),蓽茇2錢,草果2錢。 主治:虛勞,陽道衰敗,腰膝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