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調氣滋補溫腸丸中加入沉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腎助陽,溫通腸胃:沉香性溫,入腎、脾、胃經,具有溫腎助陽、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溫暖脾胃,助消化,改善腸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二、理氣降逆,化濕止嘔:沉香具理氣降逆之效,可緩解因氣機不暢、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尤其對於脾胃虛寒、氣滯濕阻所致的腸胃不適,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調氣滋補溫腸丸」中包含肉蓯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腎益氣,溫陽暖腸: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大腸經,具有補腎益精、潤腸通便、溫陽益氣的功效。對於腎陽虛、脾虛氣弱、腸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腰膝痠軟等症狀,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 潤腸通便,改善腸道功能: 肉蓯蓉富含多種營養成分,能潤滑腸道,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提高腸道功能,從而達到滋補溫腸的效果。
因此,肉蓯蓉在「調氣滋補溫腸丸」中,發揮了補腎益氣、溫陽暖腸、潤腸通便的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發汗,利小便,亡津液,以致大便秘結」,即因過度發汗或利尿,導致體內津液虧損,腸道失潤而引發的便秘。此類便秘屬「虛秘」範疇,特點為大便乾燥難解,兼見氣虛或陽虛之象(如乏力、畏寒)。方劑以「調氣滋補溫腸」為名,顯示其兼顧 調暢氣機、滋養陰血、溫通腸腑 三大方向,標本兼治。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沈香(1兩)
- 功效:辛溫芳香,主入脾、胃、腎經,能 降氣調中、溫腎納氣。
- 在本方作用:
- 調氣:解決氣機壅滯問題,氣行則津液布散,腸腑得通。
- 溫腎:間接助陽以推動腸道蠕動(腎司二便),尤其適合老年或陽虛便秘。
2. 肉蓯蓉(2兩)
- 功效:甘鹹溫,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為 溫潤並用 之品。
- 在本方作用:
- 滋補潤腸:其富含多糖類物質,能增潤腸道,緩解津枯之燥。
- 溫陽助運:補腎陽以推動腸道傳導,適用於陽虛腸弱之便秘。
3. 麻子仁汁打糊為丸
- 輔助功效:麻子仁(火麻仁)本身具潤腸通便之效,用其汁製丸可強化潤滑腸道作用,協同主藥 增水行舟。
4. 米飲送服
- 原理:米飲(米湯)甘平,能 顧護胃氣、補充津液,輔助恢復因汗、利過度耗損的陰液。
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標本兼治結構:
- 治標(通便):沈香降氣導滯 + 麻子仁汁潤腸。
- 治本(補虛):肉蓯蓉溫補腎陽精血 + 米飲生津養胃。
「溫潤並行」特色:
- 沈香偏燥,肉蓯蓉潤燥相制,避免溫燥傷陰;麻子仁汁進一步中和溫性,使全方 溫而不燥、潤而不膩,適合津虧伴氣滯或陽虛者。
針對病機之合理性:
- 「亡津液」為本,故重用肉蓯蓉滋潤;「氣滯」為標,故用沈香調暢。全方側重 溫補通導,而非強瀉(如大黃類),符合虛秘治療原則。
總括而言,此方通過 降氣以通滯、溫潤以通便,巧妙解決津液不足與氣機不暢共導致的便秘問題。
傳統服藥法
沈香1兩(另為末),肉蓯蓉2兩。
上為末,用麻子仁汁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丸,空心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調氣滋補溫腸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五。 組成:沉香1兩(另爲末),肉蓯蓉2兩。 主治:發汗,利小便,亡津液,以致大便秘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