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蒙散

牡蒙散

MU ME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三十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9.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8%
大腸經 28%
肝經 14%
脾經 14%
心經 14%
腎經
大腸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牡蒙散中包含柏子仁,主要原因如下:

  1. 安神定志: 柏子仁性味甘平,入心、腎經,具有養心安神、潤腸通便的功效。牡蒙散旨在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健忘等症,柏子仁有助於安神定志,改善睡眠,提高療效。
  2. 潤腸通便: 柏子仁可潤滑腸道,促進排便,緩解便祕。牡蒙散常用於治療因心脾不和、氣機鬱滯導致的便祕,柏子仁的潤腸通便作用可協同其他藥物,改善便祕症狀。

牡蒙散中包含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潤腸通便:肉蓯蓉性溫,味甘,入腎、大腸經,具有滋陰補腎、潤腸通便的功效。牡蒙散多用於腎虛精虧、腸燥便祕等症狀,而肉蓯蓉的滋陰潤腸作用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與方劑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2. 補腎益精,固本培元:肉蓯蓉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能補腎益精,固本培元,提高人體免疫力。牡蒙散常用於一些虛弱患者,而肉蓯蓉的補益作用可以增強患者體質,促進疾病恢復,提升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牡蒙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虛勞,陰下濕癢,生瘡及萎弱」,其病機可歸納為:

  1. 腎陽虛損:虛勞日久,腎陽不足,氣化失司,水濕下注,導致陰部下濕、瘙癢,甚至生瘡。
  2. 精血虧虛:「萎弱」指性機能衰退或肢體乏力,與腎精不足、宗筋失養有關。
  3. 濕熱鬱滯:濕久化熱,蘊結下焦,腐敗肌膚,故生瘡癢。

綜合而言,此證屬腎虛兼濕熱下注,本虛標實,治需補腎固本、化濕止癢。


組成藥物分析與邏輯推理

1. 牡蒙(1兩)

  • 又名「紫參」,古代多用於清熱解毒、活血利濕。《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後世亦用於濕熱瘡癍。
  • 在本方中,其清熱燥濕之功可治標(濕癢、生瘡),兼活血以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2. 菟絲子(2兩,酒制)

  • 甘溫入腎,補益肝腎,固精縮尿。《本經》謂其「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
  • 酒浸加強溫通之性,助陽化濕,針對腎虛精虧之本,改善「萎弱」。

3. 柏子仁(1兩)

  • 養心安神,潤燥止癢。《本草綱目》指出其「養心氣,潤腎燥」,可能通過滋陰潤燥間接緩解濕癢。
  • 另「心主血脈」,柏子仁調心血,可助牡蒙活血化濕。

4. 肉蓯蓉(2兩,酒制)

  • 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日華子本草》稱其「治男絕陽不興,女絕陰不產」。
  • 酒炙後溫性更顯,與菟絲子協同補腎壯陽,針對虛勞痿弱;其潤性又可制他藥之燥。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補瀉兼施

    • 補腎固本:菟絲子、肉蓯蓉溫補腎陽,填精起痿,治虛勞之根。
    • 清利濕熱:牡蒙清熱燥濕,活血解毒,直接解決濕癢生瘡之標。
  2. 動靜結合

    • 菟絲子、肉蓯蓉補而不滯;牡蒙活血利濕,柏子仁潤燥安神,使補中有通,濕去而不傷陰。
  3. 酒劑助效

    • 菟絲子、肉蓯蓉酒制後,增強溫通之力,助藥勢直達下焦,符合「食前溫酒調服」的用法,借酒行藥活血。

綜上,此方通過補腎陽、化濕熱、調氣血,標本同治,適用於腎虛濕熱下注之陰部濕癢、萎弱諸症。

傳統服藥法


牡蒙1兩,兔絲子2兩(酒浸2日,曬乾,別搗為末),柏子仁1兩,肉蓯蓉2兩(酒浸一宿,去破皮,炙乾)。
上為細散。
每服1錢,食前以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陰囊搔癢

相同名稱方劑


牡蒙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 組成:牡蒙1兩,兔絲子2兩(酒浸2日,曬乾,别搗爲末),柏子仁1兩,肉蓯蓉2兩(酒浸1宿,去皴皮,炙乾)。 主治:虛勞,陰下濕癢,生瘡及萎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