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骨散方劑中含有天雄,其原因主要在於其 祛風濕、止痛 的功效。
天雄性溫燥,入肝經,具有散寒除濕、祛風止痛之效,對於風寒濕痺引起的疼痛,如腰膝痠痛、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有較好的療效。
五骨散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而天雄藥性辛溫,可以溫經散寒,祛風除濕,配合其他藥物,起到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五骨散中包含肉蓯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 補腎壯陽 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肉蓯蓉性溫,味甘,入腎經,能 補腎壯陽、潤腸通便,對於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泄、小便頻數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五骨散主要用於 治療骨質疏鬆、腰膝酸軟、筋骨疼痛 等症,而腎虛是導致這些症狀的常見原因之一。因此,加入肉蓯蓉可以 補腎填精,強壯筋骨,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主治功效
五骨散主治功效分析
治療原理分析
五骨散主要用於治療因跌打損傷導致的骨折、筋傷、疼痛等症狀。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蘇枋木具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煎汁調服或外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瘀血腫脹,緩解疼痛。古文記載「不住呷蘇枋汁」,強調了蘇枋木在方劑中的重要作用。
- 續筋接骨,促進癒合: 古文提到「以糯米為粥,入藥末三錢,拌和攤在紙上或絹上,封裹損處」,並「更須用竹木夾定」,這表明該方劑採用了內服與外敷相結合的方式。糯米性溫,具有補中益氣、滋養的作用,可以作為藥物載體,便於外敷固定,有助於藥物滲透和患處的穩定,促進骨折和筋傷的癒合。
- 內外兼治,標本同調: 該方劑既通過內服藥散來調理氣血,活血止痛,又通過外敷藥粥來固定患處,促進局部癒合。這種內外結合的治療方式,體現了中醫標本同調的治療原則。
- 辯證施治,隨證加減: 古文還提到「若損在腰以上,先吃淡面半碗,然後服藥。在腰以下,即先服藥,後方吃麵」,這說明在應用該方劑時,還需根據損傷部位的不同,調整服藥方法,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靈活性。
組成分析
儘管古文中並未列出五骨散的完整組成,但根據已知資訊,可推測其核心成分主要包括:
- 蘇枋木: 為主要活血化瘀藥物。
- 糯米: 作為外敷載體,並具有一定的滋補作用。
主治功效
綜合以上分析,五骨散的主治功效可概括為:
- 跌打損傷
- 骨折筋傷
- 瘀血腫痛
總結
五骨散是一個以活血化瘀、續筋接骨為主要功效的古方,其治療原理體現了中醫內外兼治、標本同調的特色。通過內服與外敷相結合的方式,達到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瘀血腫脹、緩解疼痛、促進骨折和筋傷癒合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鯪鯉項骨1兩,獼猴項骨1兩,虎項骨1兩,黃犬項骨1兩,野貓項骨1兩,天雄半兩(炮裂,去皮臍),肉蓯蓉半兩(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乾)。
上五味骨銼細,用酒、醋各半升,浸1宿漉出,炙令黃色,候冷入二味藥,同為細散。
每服2錢,用溫酒調下,不拘時候。又將黃米半升作糊,入散藥8分,調令勻,塗貼骨折筋傷處。疼痛立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五骨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七。 組成:鲮鯉項骨1兩,猕猴項骨1兩,虎項骨1兩,黃犬項骨1兩,野貓項骨1兩,天雄半兩(炮裂,去皮臍),肉蓯蓉半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乾)。 主治:落馬墜車,腕折骨碎,筋傷壓損,疼痛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