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蒲膏

CONG PU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4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1%
肺經 18%
肝經 13%
心經 9%
膀胱經 9%
小腸經 9%
三焦經 9%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蔥蒲膏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散寒解表: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散寒解表、發汗解熱的功效。蔥白與蒲公英等清熱解毒藥材配伍,可以溫和地驅散體內寒氣,緩解風寒感冒引發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
  2. 宣肺通竅: 蔥白有通鼻竅、利咽喉的作用,可以促進鼻腔、咽喉部的血液循環,緩解鼻塞、咽痛等症狀。同時,蔥白還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蔥蒲膏中包含蒲公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蒲公英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其對於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乳腺炎、淋巴結炎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蔥蒲膏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添加蒲公英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

二、消腫散結:蒲公英還具有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腫塊、硬結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蔥蒲膏常用於治療各種瘡瘍腫毒,而蒲公英的消腫散結作用可以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創口癒合。

蔥蒲膏方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其解表透邪清熱解毒之功效。

淡豆豉味甘辛,性涼,入肺、胃經,具有解表散寒、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蔥蒲膏以辛溫解表為主,加入淡豆豉可增強解表透邪之力,更能驅散外邪,緩解表證。同時,淡豆豉可清熱解毒,消散因外邪入侵而引起的熱毒,避免表邪內陷,進一步改善患者症狀。

因此,淡豆豉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材,發揮解表透邪、清熱解毒的功效,使蔥蒲膏的療效更加全面,更能有效治療相關疾病。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蔥蒲膏」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所載,「蔥蒲膏」一方,以蔥白、蒲公英、淡豆豉三味藥材組成,其主治為「惡刺」。此「惡刺」並非現代醫學所指的刺傷,而是指皮膚上出現的癰腫、瘡瘍等疾患。從藥材的藥性與古籍中的其他治療惡刺的方劑對照,可歸納出「蔥蒲膏」的治療原理與功效如下:

一、解表散寒、清熱解毒:

  • 蔥白: 性味辛溫,具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之功,能夠溫散肌表之邪,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在此方中,蔥白主要作用是幫助打開肌表毛孔,疏散體表的寒邪。惡刺的病機,部分可能是外感風寒而導致氣血凝滯,蔥白能協助驅散。

  • 蒲公英: 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之效。其藥性與蔥白相反,專治熱毒壅盛之證。惡刺之形成,常與熱毒內蘊有關,蒲公英能清熱解毒,消炎消腫,使瘡瘍得以外泄,並加速局部炎症的消退。

兩藥合用,一辛溫、一苦寒,既能散表邪,又能清裡熱,可說是標本兼顧,充分體現中醫治病「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

二、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 淡豆豉: 性味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效。雖然本方中淡豆豉主要應用其發汗解表之效,但其辛溫之性亦能活血通絡,促進局部氣血運行,有助於消散瘀滯、緩解疼痛。

從《聖濟總錄》所列的相關治療方法可見,許多皆以溫熱之藥或方法外敷,如雄野狐脣、木中蟲、溫漬小便等,或以活血之藥物如蔓荊子等,可見惡刺的病機多與氣血凝滯,邪毒壅盛有關。而蔥蒲膏中蔥白與淡豆豉的溫散之性,可幫助氣血運行,加強蒲公英清熱解毒之功,整體達到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效。

三、外敷之法,直達病所:

「蔥蒲膏」採「爛搗塗瘡上,用醋面紙封貼」的方式使用,外敷之法可使藥力直達病竈,避免了內服藥物需經消化吸收的過程,藥效來得更快更直接。醋有收斂、活血之效,可幫助藥物滲透,增加療效,而以面紙覆蓋,則可保持濕潤並保護創面。

綜上所述,「蔥蒲膏」之主治功效在於透過蔥白、蒲公英、淡豆豉三味藥材的協同作用,達到解表散寒、清熱解毒、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效。此方簡便易行,外敷之法可直達病所,對皮膚癰腫、瘡瘍等「惡刺」之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蔥白1握,蒲公英5兩,豉1合。
上搗爛。
貼之,用醋面紙封,貼3-5度。頭出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蔥蒲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八。 組成:蔥白1握,蒲公英5兩,豉1合。 主治:惡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