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浸酒

Soybean soaked wine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心經 33%
腎經 33%
脾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大豆浸酒方劑功效主治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大豆浸酒方主治「久患風濕痹,筋攣膝痛。兼理胃氣結聚,止毒熱,去黑痣面䵟,潤皮毛」。 此方雖未明確記載治療中風手足不遂,但從其功效分析,可推測其部分藥理機制與中風後遺症的治療有所關聯。

一、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主治的「久患風濕痹,筋攣膝痛」,指向其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風濕痹證為風、濕、寒邪痹阻經絡所致,表現為關節疼痛、肢體麻木、活動不利等症狀。筋攣膝痛則更強調肌肉痙攣、關節屈伸不利。大豆具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和多種營養成分,而酒則能促進藥物吸收,並具有溫通經絡的作用。因此,大豆浸酒可能通過以下機制發揮治療作用:

  • 祛風除濕: 酒具有溫經通絡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驅散風寒濕邪。大豆則可能通過其營養成分,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達到祛風除濕的目的。
  • 通絡止痛: 藥酒浸泡後的大豆,其有效成分可能更好地滲透至經絡,疏通經絡阻滯,緩解疼痛。

此外,「兼理胃氣結聚,止毒熱,去黑痣面䵟,潤皮毛」則說明此方具有理氣和胃、清熱解毒、美容養顏的功效。這些功效雖與風濕痹證的治療並非直接相關,但卻可以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提高治療效果。胃氣的調理可以改善營養吸收,而清熱解毒則可以消除體內毒素,從而促進機體康復。

二、治療原理推測與中風手足不遂的關聯:

中風手足不遂多與經絡不通、氣血瘀滯有關。大豆浸酒方的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功效,可以間接改善中風後遺症。通過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 然而,需要明確的是,《聖濟總錄》並未明確記載其治療中風的功效,此處推測僅基於其藥物功效的推演。 中風的治療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綜合考慮病因、病機和患者的整體狀況。

三、總結:

大豆浸酒方以大豆、酒為主要成分,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理氣和胃、清熱解毒等多種功效。雖然其並未在古籍中明確記載治療中風手足不遂,但其部分功效與中風後遺症的治療機制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可間接改善患者症狀。 然而,需強調的是,此方劑的臨牀應用需謹慎,並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傳統服藥法


黑豆1升(揀緊小者淨淘)、酒5升。
上同入瓶中密封,用灰火煨,常令熱,約至酒減半,即去豆取酒。空心及臨臥時各飲2合至3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用藥安全: 在使用大豆浸酒之前,如有重大疾病病史或正在服用其他藥物,建議諮詢醫師或中醫師的專業意見。
  2. 濃度與劑量: 白酒的濃度過高或飲用過量可能對肝臟造成負擔,應遵守推薦的劑量。
  3. 個體差異: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對藥酒的反應亦有差異,應依據自身情況調整使用。
  4. 懷孕與哺乳: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應避免使用含酒精的藥酒,以免影響胎兒或嬰兒的健康。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糖尿病心臟病原發性高血壓

相同名稱方劑


大豆浸酒,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三。 組成:黑豆1升(揀緊小者淨淘)、酒5升。 主治:中風,手足不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