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垂雲膏中添加血餘炭,乃取其涼血止血,活血生肌之效。
血餘炭為動物血經炭化製成,性寒,入心、肝經。其具有清熱涼血之功,可治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便血等;同時,血餘炭還可活血化瘀,促進創傷癒合,故可治外傷出血、燒傷燙傷等。
垂雲膏中加入血餘炭,可針對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症狀,發揮其清熱止血、活血生肌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
垂雲膏是一種傳統中藥外用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病等相關症狀。其中,鉛丹作為其主要成分之一,能夠高度引起人們的注意。鉛丹,即鉛的氧化物,古代被廣泛用於各類方劑中,具備良好的消腫、止痛和解毒功效。在傳統醫學中,鉛丹常用於清熱解毒,對於一些炎症及皮膚病變有相當的療效。
然而,現代醫學對鉛的毒性有著更深入的認識,鉛丹中含有重金屬鉛,長期使用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因此在當前的中藥製作中,許多方劑已經改用其他無毒或低毒的替代品以確保安全性。儘管鉛丹在古代醫學中曾被廣泛應用,當代醫療界對其使用須保持謹慎,並遵循相關規範,避免對患者造成不必要的風險。因此,使用包含鉛丹的方劑時,需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療效與安全並重。
垂雲膏中包含松香,主要原因如下:
- 收斂生肌: 松香性溫燥,具有收斂生肌的功效,能促進傷口癒合,減少滲液,有助於治療外傷、潰瘍、濕疹等皮膚病。
- 止痛消腫: 松香能活血化瘀,止痛消腫,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松香在垂雲膏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垂雲膏中包含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止痛消腫: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垂雲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腰膝冷痛、筋骨麻木等病症,丁香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減輕疼痛。
- 芳香闢穢,止癢生肌: 丁香亦有芳香闢穢、止癢生肌的功效。垂雲膏多用於外敷,丁香的芳香之氣可抑制細菌滋生,減少感染,同時也可用於止癢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垂雲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潤膚和治療外科疾病。在其組成中,蜂蠟的加入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效果。首先,蜂蠟是一種天然的脂質,具有良好的潤滑性和保濕性,能夠有效地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水分流失,促進皮膚的修復和再生。其次,蜂蠟的抗菌性能也不容小覷,能夠抵抗某些病原菌,減少感染的風險,這對於傷口癒合和皮膚保護至關重要。此外,蜂蠟中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營養成分,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局部的代謝能力,使得皮膚更加柔軟和健康。綜合來看,蜂蠟的加入不僅增強了垂雲膏的療效,還改善了其使用感,顯示出傳統中藥方劑在配伍上的智慧和考量。
垂雲膏中含有柴胡,主要考量其疏肝解鬱、升陽解表之效。
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其疏肝解鬱之功,有助於調理肝氣鬱結,解除肝臟對脾胃的抑制作用,促進氣血運行。而升陽解表之效,則可治療因風邪外襲、肝氣鬱結所致的發熱、頭痛、胸悶等症狀。
垂雲膏作為外用膏藥,柴胡的加入,一方面可通過藥物滲透,改善局部氣血循環,緩解疼痛;另一方面,也能有效調節機體免疫力,促進傷口癒合。
垂雲膏方劑中含有黃耆,主要是因為其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
黃耆為補氣要藥,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對於瘡瘍潰爛、傷口難癒等症狀,具有促進癒合的作用。其固表作用可防止邪氣入侵,避免病情加重。此外,黃耆還有生肌長肉的功效,能促進傷口組織的修復,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垂雲膏中加入黃耆,可增強藥效,幫助傷口癒合,促進病患康復。
垂雲膏方劑中含有乳香,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垂雲膏多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乳香可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 消腫止痛: 乳香亦能消腫止痛,對於跌打損傷造成的腫脹、疼痛有明顯療效。垂雲膏中加入乳香,可增強其消腫止痛的作用,加速傷口癒合。
乳香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是垂雲膏治療跌打損傷的關鍵藥材。
垂雲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咳嗽、喉嚨痛等呼吸系統疾病。其中的莨菪(Datura)成分,具有特別的藥用價值。莨菪含有多種生物鹼,如莨菪鹼和莨菪醇,這些成分能夠有效地舒張支氣管,從而緩解咳嗽和喘息的症狀。此外,莨菪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散寒解表、止痛的效果,這使其成為治療風寒侵襲所致的咳嗽的理想選擇。
雖然莨菪的藥效顯著,但需強調的是其用量必須謹慎,因為過量可能引起中毒等副作用。因此,在調製垂雲膏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配伍,並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此外,莨菪的特殊香氣和滋味,也使得垂雲膏在服用時口感分外獨特,進一步增強了其療效與吸引力。這樣的多重因素使得莨菪成為垂雲膏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垂雲膏中加入麻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增強藥效:麻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並輔助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例如,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麻油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加速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二、改善藥物性質:麻油能使膏藥更加柔軟、滋潤,便於敷貼,並能防止藥物成分過快揮發,延長藥效。同時,麻油本身也具有潤滑作用,能減輕藥物對皮膚的刺激,提升患者的舒適度。
垂雲膏中加入神麴,主要是針對其活血化瘀與消腫止痛的功效。
神麴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行氣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垂雲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神麴的藥性正好可以針對這些症狀,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加速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垂雲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垂雲膏載於古代醫方,主療「發背、乳痛及諸瘡腫」。此三者皆屬外科瘡瘍範疇:
- 發背:指生於背部的癰疽,多因熱毒蘊結、氣血壅滯所致,其症見紅腫焮痛,甚則潰膿。
- 乳痛:即乳癰,多因肝胃鬱熱或乳汁淤積而發,症見乳房腫痛,或形成膿腫。
- 諸瘡腫:泛指一切腫瘍、潰瘍及皮膚化膿性感染。
垂雲膏為外敷膏劑,通過拔毒透膿、消腫止痛、生肌斂瘡,以治療上述熱毒壅滯之瘡瘍病症。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基礎架構:油丹膏劑
- 麻油(清油)與黃丹(鉛丹)共煉為傳統「黑膏藥」基質,具黏附性與封閉作用,可保護創面、拔毒外出。
- 亂髮、緋絹灰:炭化止血、斂瘡生肌,古人認為「血餘炭」能散瘀定痛,絹帛燒灰則加強吸附膿液之效。
2. 清熱解毒與消腫散結
- 松脂、蠟:賦形之餘,松脂苦溫可燥濕殺蟲,蠟能緩解刺激。
- 柴胡、黃耆:柴胡疏肝解鬱退熱,黃耆益氣托毒外出,二者內用治瘡家虛熱,外敷或取其氣味輕揚透邪。
- 莨菪子(天仙子):含生物鹼,外用可麻醉止痛、散腫,然具毒性,古方慎用於破潰瘡面。
- 曲頭棘針:或為皂角刺之類,取其銳利之性,象徵「穿透」以引膿外出。
3. 活血止痛與生肌
- 乳香、丁香:辛香走竄,活血行氣止痛。乳香更長於生肌,丁香溫通散寒,合用以助氣血流通。
- 驢耳塞:民間用以「辟穢」,可能取其動物性油脂潤澤或象徵性祛邪作用。
4. 鹽的妙用
- 鹽可滲透瘡面,引藥入內,並具輕微殺菌(古人稱「解毒」)之效。
綜論治療機理
垂雲膏以**「腐蝕-生肌」並行**為核心:
- 拔毒階段:黃丹、亂髮等峻烈之品攻逐膿毒,緋絹灰吸附穢液;莨菪子、棘針刺破排膿。
- 修復階段:乳香、蠟、麻油潤澤護瘡,黃耆益氣生肌,避免過度蝕傷正氣。
全方兼顧**「消、托、斂」**三法,體現古代外科「以毒攻毒」與「扶正祛邪」並用之特色。然其用藥如鉛丹、莨菪子等,現代應審慎權衡利弊。
傳統服藥法
亂發1兩,黃丹6兩,緋絹方1尺2寸(燒灰),松脂2兩,丁香末半兩,蠟1兩,鹽1兩,柴胡1兩(去苗),黃耆1兩,乳香半兩(細研),莨菪子2兩,清麻油1斤,驢耳塞半兩,曲頭棘針50枚。
上藥煉油令煙絕,即下排帛、發、松脂、蠟等,煎令發盡,取前柴胡等碎銼,下油鐺中,以文火煎一炊久,綿濾去滓,油都安鐺內,下黃丹,攪勿住手,候藥色黑,入丁香、乳香末令勻,時時點於鐵上,試拈成丸,即藥成,用不津器盛。
每用於帛上攤貼,每日2遍換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垂雲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三。 組成:亂發1兩,黃丹6兩,绯絹方1尺2寸(燒灰),松脂2兩,丁香末半兩,蠟1兩,鹽1兩,柴胡1兩(去苗),黃耆1兩,乳香半兩(細研),莨菪子2兩,清麻油1斤,驢耳塞半兩,曲頭棘針50枚。 主治:發背,乳痛,及諸瘡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