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帛膏

五分帛膏

WU FEN BO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5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心經 19%
脾經 12%
胃經 11%
大腸經 9%
肺經 9%
腎經 8%
膽經 6%
肝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分帛膏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血餘炭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外感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皮膚紅腫熱痛等症狀進行治療。
  2. 止血生肌: 血餘炭入血分,可止血生肌,促進創傷癒合。對於外傷出血、潰瘍久不癒合等問題,血餘炭可以發揮良好的輔助作用。

因此,血餘炭在五分帛膏中發揮着清熱解毒、止血生肌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五分帛膏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可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炎症,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皮膚濕疹等。
  2. 止血生肌:黃芩具有收斂止血、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燒燙傷等。

五分帛膏以黃芩為主要藥材之一,正體現了其在清熱解毒、止血生肌方面的功效,用以治療多種疾病。

五分帛膏方中包含紫菀,主要源於其潤肺化痰的功效。紫菀性溫,味苦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化痰、止咳之效。

五分帛膏通常用於治療肺燥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紫菀可以潤肺止咳,並能化解痰液,使之易於咳出,配合方中其他藥材,達到潤肺止咳、化痰止喘的效果。

五分帛膏中包含莨菪,主要源於其止痛、消腫、解痙的功效。莨菪屬茄科植物,其根部含有多種生物鹼,如莨菪鹼、阿托品等,具有明顯的鎮痛、解痙作用,尤其對神經性疼痛、風濕疼痛、肌肉痙攣等症狀效果顯著。此外,莨菪鹼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消腫止痛,對於外傷、跌打損傷等造成的疼痛和腫脹也有療效。因此,五分帛膏中加入莨菪,旨在增強其止痛、消腫、解痙等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五分帛膏中加入乳香,主要是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瘀滯,進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此外,乳香還能舒筋活絡緩解疼痛,對於因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有較好的療效。因此,在五分帛膏中加入乳香,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局部炎症反應加速傷口癒合

五分帛膏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增稠劑: 蜂蠟具有較高的熔點,且能與油脂混合形成乳狀液,因此能增稠膏藥的質地,使其不易流動,方便外敷。

二、 保護作用: 蜂蠟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形成保護層,防止膏藥中的藥物成分揮發或被外界環境污染,有助於藥效的發揮。

五分帛膏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通經活絡: 麝香具有通經活絡、開竅醒神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腫止痛,尤其針對寒凝血瘀、經絡不通的疼痛症狀。
  2. 溫陽散寒: 麝香性溫,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可溫通經絡,緩解寒邪入侵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五分帛膏一般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風寒濕痺等病症,麝香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五分帛膏中含有鉛丹,主要原因如下:

  1. 收斂止血: 鉛丹性寒,具有收斂止血之效,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創面滲血等。古人認爲鉛丹能“收斂血脈,止血生肌”,故將其用於外用膏藥中。
  2. 殺菌消毒: 鉛丹有一定的殺菌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防止創面感染。古人利用鉛丹的這種特性,將其用於治療皮膚病、瘡瘍等疾病。

然而,鉛丹具有毒性,長期或過量使用會導致鉛中毒,現代醫學已不再使用鉛丹作爲藥物。

五分帛膏方中加入麻油,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滋潤潤燥: 麻油性溫潤,具有滋潤皮膚、緩解乾燥的作用。五分帛膏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病,麻油的潤燥特性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皮膚,達到治療效果。
  2. 活血化瘀: 麻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加速傷口癒合。對於一些因血瘀引起的皮膚病,麻油的活血作用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

中藥方劑「五分帛膏」的組成中,包含水銀,是因為水銀具有強效的解毒和殺菌作用。水銀能夠清除體內的毒素,並且對於皮膚病和其他由細菌引起的感染有顯著效果。其主要作用是解毒殺菌,幫助方劑改善相關症狀。水銀的使用能夠提升方劑的療效,使其在治療感染方面更為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五分帛膏主治「積年瘻瘡,及一切惡瘡救急者」。此處「瘻瘡」指瘡瘍潰後久不收口、形成竇道的慢性潰瘍;「惡瘡」則泛指化膿性、壞死性等難愈性皮膚瘡瘍。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症多因氣血瘀滯、毒邪蘊結所致,方中以油膏外貼,旨在解毒消腫、去腐生肌、斂瘡止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油脂基質(麻油、黃蠟、松脂)為載體,配伍三類核心藥物,體現「攻毒—活血—斂瘡」的協同作用:

  1. 攻毒袪腐

    • 莨菪子(含莨菪鹼):麻醉止痛,抑制瘡面疼痛。
    • 倒鈎棘刺:民間用於拔毒排膿,刺性類藥常象徵「穿透」病邪。
    • 水銀(合胡粉研):傳統殺蟲攻毒,針對瘡瘍腐肉(現已知其毒性,宜謹慎)。
    • 黃芩、紫菀:清熱解毒,抑制瘡毒熾熱。
  2. 活血生肌

    • 乳香:活血定痛,促進瘡口血運。
    • 亂髮(血餘炭):止血斂瘡,改善局部微循環。
    • 五分帛(古代絲織物炭化):可能具吸附膿液、保護瘡面作用。
  3. 斂瘡固護

    • 黃丹、胡粉(鉛類化合物):傳統收濕斂瘡,減少滲出(現多知其毒性)。
    • 石鹽:防腐收斂,調節局部滲透壓。
    • 麝香:穿透藥力,引藥深入並散瘀。

製法特點
分段下藥、武火轉文火的熬膏法,使不同藥性逐次融合。以「冷水試硬」判斷膏體成敗,確保外用貼敷的黏稠度。


【推論方劑作用機理】
此方結合化學作用(水銀、鉛丹殺菌)、物理作用(油脂封閉瘡面)、藥理作用(活血清熱),通過:

  1. 溶解壞死組織(水銀、胡粉)。
  2. 抑制細菌滋生(黃芩、鹽、麝香)。
  3. 促進肉芽生長(乳香、血餘炭)。
    體現古代「以毒攻毒」「祛腐生新」的瘡瘍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5分帛1寸,亂發2分(洗令淨),黃芩1兩,紫菀1兩(洗去苗土),莨菪子1兩,倒鈎棘刺1兩,乳香2兩,石鹽1兩,黃蠟2兩,麝香1兩(細研),黃丹7兩,胡粉1兩,生麻油1升,松脂2兩(與乳香著油同搗如膏),水銀1兩(並胡粉點少水研令星盡)。
上藥各搗研訖,先將酒入於鐺中,煉煙少出,即下5分帛、亂發,用武火煎,發、帛消盡後下黃芩等四味;良久下松脂、乳香二味,又攪;良久下麝香、黃蠟。又熟攪;次下黃丹、胡粉、石鹽、水銀,又微用火急攪,勿住手,取一碗冷水點看,硬即收之。
每用攤子故帛上貼,日2-3換之。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五方帛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含有水銀,使用時應注意用量,避免過量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五分帛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五分帛1寸,亂發2分(洗令淨),黃芩1兩,紫菀1兩(洗去苗土),莨菪子1兩,倒鉤棘刺1兩,乳香2兩,石鹽1兩,黃蠟2兩,麝香1兩(細研),黃丹7兩,胡粉1兩,生麻油1升,松脂2兩(與乳香着油同搗如膏),水銀1兩(并胡粉點少水研令星盡)。 主治:積年瘻瘡,及一切惡瘡救急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