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腫風濕筋痛膏藥

瘡腫風濕筋痛膏藥

CHUANG ZHONG FENG SHI JIN TONG GAO Y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脾經 22%
心經 14%
肺經 12%
胃經 12%
腎經 9%
膽經 4%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瘡腫風濕筋痛膏藥」中添加桐油,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腫止痛:桐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瘡腫引起的紅腫熱痛,並舒緩風濕筋痛的疼痛。
  2. 促進癒合:桐油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瘡腫引起的潰爛或風濕筋痛導致的局部組織損傷,能起到修復作用,加速傷口恢復。

此外,桐油作為天然植物油,也具有良好的滲透性和親膚性,能有效地將藥物成分滲透至患處,提高藥效。

瘡腫風濕筋痛膏藥中加入松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消腫止痛: 松香具有較強的消炎止痛作用,能有效緩解瘡腫、風溼引起的疼痛。其揮發性成分能穿透皮膚,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腫脹和緩解疼痛。
  2. 粘合固定: 松香具有粘性,可以將藥物成分緊密結合,並牢固地固定在患處,延長藥效。同時,它也能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外部細菌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瘡腫風濕筋痛膏藥」中使用「鉛丹」的主要原因有二:

  1. 燥濕殺蟲: 鉛丹性燥,能燥濕止癢,並具殺蟲止痛之效,對於濕熱所致的瘡腫、風濕筋痛,有一定的療效。
  2. 拔毒生肌: 鉛丹亦有拔毒生肌的作用,能將瘡瘍中的膿液引出,促進傷口癒合。

然而,鉛丹為有毒物質,使用時需嚴格控制劑量,並由專業醫師指導,避免長期使用或過量使用,以免造成鉛中毒。

瘡腫風濕筋痛膏藥中添加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解表散寒,通經活絡:蔥白性溫,具有解表散寒、通經活絡之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瘡腫、風濕筋痛,蔥白能驅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消腫止痛,生肌拔毒:蔥白含有揮發油、硫化物等成分,具有消腫止痛、生肌拔毒之功效。對於瘡腫、傷口感染等,蔥白能促進組織修復,減輕炎症反應。

綜上所述,蔥白在瘡腫風濕筋痛膏藥中,不僅能解表散寒,通經活絡,更能消腫止痛,生肌拔毒,起到多重功效。

「瘡腫風濕筋痛膏藥」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瘡腫、風濕筋痛,可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腫脹疼痛。
  2. 促進藥物吸收: 生薑具有促進藥物滲透、吸收的作用,可幫助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增強膏藥的治療效果。

乳香在「瘡腫風濕筋痛膏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因氣血瘀滯、經絡阻滯導致的瘡腫、風濕筋痛等症狀。
  2. 通經絡,止痺痛: 乳香能通經絡、止痺痛,對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引起的疼痛,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乳香在「瘡腫風濕筋痛膏藥」中,能有效改善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消腫止痛的功效。

「瘡腫風濕筋痛膏藥」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止痛:沒藥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瘡腫、風濕引起的筋痛,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達到治療效果。
  2. 促進傷口癒合:沒藥亦有生肌斂瘡的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對於瘡腫導致的破潰,可加速傷口修復,避免留下疤痕。

總而言之,沒藥在「瘡腫風濕筋痛膏藥」中扮演著消腫止痛、促進癒合的重要角色,是藥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瘡腫風濕筋痛膏藥」中加入「百草霜」的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百草霜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瘡腫、風濕筋痛等症狀。
  2. 活血化瘀,散瘀止痛: 百草霜能活血化瘀,散瘀止痛,對於因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瘡腫風濕筋痛膏藥」中加入「百草霜」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有助於治療瘡腫、風濕筋痛等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瘡腫風濕筋痛膏藥」為外用貼敷劑,其傳統功效主治「瘡腫」與「風濕筋痛」,反映了其具備解毒消腫、活血通絡、祛風除濕的複合作用。以下從方劑組成與配伍邏輯進行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解析

  1. 瘡腫
    此處所指瘡腫,應包含熱毒壅滯所致的癰疽瘡癤(局部紅腫熱痛),或濕毒鬱結引起的慢性潰瘍。方中清熱解毒(西朱、蔥薑汁)、化瘀生肌(乳沒藥、百草霜)之品,能促進瘡腫消散與癒合。

  2. 風濕筋痛
    針對風濕痹阻經絡引發的筋骨痠痛、關節腫脹,甚至屈伸不利。方中辛溫散風(蔥薑汁)、活血通絡(乳沒藥)、祛濕消腫(桐油、松香)等成分,可緩解氣血不暢導致的疼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基質與賦形:黏合與透皮

  • 桐油:性辛寒,能散結消腫、祛風濕,古代常用為膏藥基質,兼具藥效與黏附性。
  • 嫩松香:苦溫,可燥濕殺蟲、生肌止痛,與桐油共熬形成膏體,增強貼敷固著力。

(2)清熱解毒與化瘀

  • 西朱(硃砂):甘微寒,傳統用於解毒防腐,外用能抑制瘡毒;其質重沉降,或助藥力深入病所。
  • 百草霜:辛溫,為燃燒草木的煙灰,具收斂止血、化瘀消腫之效,與乳沒藥協同促進瘡口癒合。
  • 蔥汁、薑汁:辛溫走竄,能通陽散結、驅風活血,助藥力透皮吸收,並緩解風濕痹痛。

(3)活血止痛與生肌

  • 乳香、沒藥:二者為活血止痛要藥,可行氣散瘀、消腫生肌,針對筋痛與瘡腫的氣血滯澀。
  • 黃丹(鉛丹):辛微寒,能拔毒生肌,與桐油、松香合熬成傳統「黑膏藥」基質,兼具藥性與黏附效果。

(4)配伍特點

  • 寒溫並用:西朱、黃丹偏寒清熱,薑蔥、松香辛溫散邪,適合寒熱錯雜之瘡腫或風濕。
  • 動靜結合:乳沒藥行氣活血(動),百草霜收斂固著(靜),調節局部氣血而不耗散。
  • 外用直達:諸藥熬膏後貼敷患處,藥力經皮吸收,直接作用於病灶,避免內服毒性(如硃砂、黃丹)。

三、可能的功效延伸

此方除主治瘡腫與風濕痛外,推測亦可用於:

  • 跌打損傷:乳沒藥、百草霜活血化瘀,緩解瘀血腫痛。
  • 慢性肌腱炎:松香、桐油祛濕通絡,改善筋脈拘急。
  • 皮膚潰瘍久不收口:西朱、黃丹解毒,乳香生肌,促進組織修復。

四、總結

此方以解毒消腫為本,輔以祛風濕、通經絡,體現中醫外治「就近祛邪」的思維。其組成重視藥性的協同(如辛散與收斂並行)、藥材的物理特性(黏附與透皮),符合傳統膏藥「效專力宏」的應用原則。然須注意,古方硃砂、黃丹等含重金屬,現代應用需審慎評估安全性與替代方案。

傳統服藥法


桐油8兩,嫩松香(白者)1斤,西朱(上好者,研)4兩,黃丹(飛,炒)4兩,蔥汁1茶鐘,薑汁1茶鐘,乳香(去油,研)1兩,沒藥(去油,研)1兩,百草霜1升5合(篩)。
上煎桐油四五滾,下松香;又十數滾,下蔥汁;再三五滾,下西朱;再四五滾,下黃丹;離火,再下乳、沒,再下百草霜攪勻,收藏。
任攤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瘡腫風濕筋痛膏藥, 出處:《瘍醫大全》卷七引《濟生》。 組成:桐油8兩,嫩松香(白者)1斤,西朱(上好者,研)4兩,黃丹(飛,炒)4兩,蔥汁1茶鍾,薑汁1茶鍾,乳香(去油,研)1兩,沒藥(去油,研)1兩,百草霜1升5合(篩)。 主治:瘡腫,風濕筋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