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風丸

SHU FE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14)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肝經 16%
肺經 12%
脾經 12%
心經 12%
膀胱經 12%
膽經 8%
腎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疏風丸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平肝息風: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具有平肝息風、止痙止眩的功效。疏風丸常用於治療風邪入絡、筋脈拘攣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而天麻能有效緩解因風邪引起的肝陽上亢、風邪上擾所致的頭痛、眩暈等症狀。
  2. 祛風通絡:天麻亦具有一定的祛風通絡作用,可緩解風邪阻滯經絡所致的四肢麻木、疼痛等症。疏風丸中加入天麻,可更好地達到疏風散寒、通絡止痛的目的,增強整體治療效果。

疏風丸中包含羌活,主要原因有二:

一、 辛溫解表,散寒止痛: 羌活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表之功,可治療風寒感冒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清涕、肢體痠痛等症狀,與疏風丸的解表功效相契合。

二、 善治風濕痹痛: 羌活亦可祛風濕,止痹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可與疏風丸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祛風濕、止痛的效果。

疏風丸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獨活性溫,入肝經,善於祛除風寒濕邪,並通暢經絡,止痛止癢。疏風丸多用於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獨活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配伍增效:獨活與疏風丸中其他藥材如羌活、防風等,具有協同作用,共同發揮疏風散寒、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疏風丸中包含細辛,主要原因有二:

一、 辛溫解表,散寒止痛: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散寒止痛、宣肺止咳之效。對於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細辛可發揮辛溫解表的作用,驅散寒邪,通利鼻竅。

二、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疏風丸中常與其他藥物配伍,如荊芥、防風等,共同起到疏風解表的作用。細辛與這些藥物相配,可以加強其解表散寒的效果,同時也能緩解藥物的燥烈之性。

疏風丸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清熱解表: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疏風散熱之功效。其清熱力較強,可有效緩解風熱感冒初期發熱、頭痛、鼻塞、咽痛等症狀。

二、清肝明目:菊花亦可清肝明目,對於風熱上擾所致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疏風丸中加入菊花,可發揮其清熱解表、疏風散熱、清肝明目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熱感冒及相關症狀。

疏風丸中加入何首烏,看似不合常理,因為何首烏性微溫,偏於補益,與疏風解表之功效相悖。然而,此處加入何首烏,是利用其補肝腎、益精血的功效,輔助疏風藥物發揮效力。

一方面,何首烏能補益肝腎,改善臟腑機能,從根本上提升人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外邪入侵。另一方面,何首烏能滋養精血,改善血液循環,使藥力更易於到達患處,進一步增強疏風解表的療效。因此,疏風丸加入何首烏,並非單純疏風解表,而是通過補益肝腎,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主治功效


疏風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根據多篇古文記載,疏風丸主要被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諸風:原方主治,泛指各種風邪引起的病症。
  • 脾胃虛弱:患者常伴有脾胃虛弱的症狀,如食慾不振、大便不通等。
  • 痰厥頭痛:頭痛劇烈如裂,伴有噁心、嘔吐、眩暈、眼黑、目不敢開等症狀,四肢厥冷,不得安臥。
  • 痰涎壅盛:痰多且黏稠,吐痰不止。
  • 胸中不利:胸悶、氣短、呼吸不暢。
  • 寒濕困阻:身體重著如山,怕冷。

治療原理

從古文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醫家使用疏風丸的場景,通常是在患者脾胃本已虛弱,又感受外邪(如寒氣、風邪)後,出現痰濁內阻、清陽不升的情況。此時,如果誤用或過用攻下之劑(如疏風丸),會進一步損傷脾胃,導致病情加重,出現上述的「痰厥頭痛」等症狀。

雖然疏風丸本身具有疏風散邪的作用,但在這些案例中,其作為誤治的藥物被提及,暗示了它的侷限性。

以下是疏風丸原方中各藥材的功效:

  • 天麻:平肝息風,定眩止痛。
  • 羌活:散寒解表,祛風止痛。
  • 獨活:除濕散寒,止痛消腫。
  • 細辛:散寒止痛,通脈醒腦。
  • 菊花:清熱解毒,明目降壓。
  • 何首烏:滋陰補肝,養血安神。

從藥物組成來看,疏風丸以祛風散寒止痛為主,兼有平肝、清熱、滋補的作用。

然而,在上述的古文案例中,醫家更強調的是扶正祛邪,即先補益脾胃,恢復其運化功能,再考慮祛除痰濁和外邪。例如,常使用半夏白朮天麻湯,此方以半夏、白朮、天麻為主,具有健脾化痰、息風止暈的功效,更符合這些案例的病機。

總結

疏風丸主治「諸風」,以祛風散寒止痛為主。但在脾胃虛弱,痰濁內阻的情況下,單純使用疏風丸可能加重病情。醫家更傾向於先扶正固本,再祛邪化痰。古文案例突顯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以及過用攻下之劑的危害。患者的體質、病因、病機不同,治療方法也應隨之調整。

傳統服藥法


通聖散一料加天麻半兩,羌活半兩,獨活半兩,細辛半兩,甘菊半兩,首烏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朱砂為衣。
每服1丸,細嚼,茶、酒任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疏風丸有疏風解表、祛風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風寒感冒、風熱感冒、風濕痹痛等症狀。但是,疏風丸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腎損傷。此外,疏風丸不宜與其他中藥同用,以免引起藥物相互作用。

相同名稱方劑


疏風丸,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通聖散一料加天麻半兩,羌活半兩,獨活半兩,細辛半兩,甘菊半兩,首烏半兩。 主治:諸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