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藥

濕氣藥

SHI QI Y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4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脾經 17%
肺經 13%
心經 12%
腎經 12%
胃經 11%
膽經 3%
大腸經 3%
小腸經 3%
肝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肺、腎經。其主要功效為清熱瀉火、利水消腫,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諸症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在濕氣藥方劑中,使用寒水石主要原因有二:

一、寒水石可清熱利濕,降低體內濕熱之氣,改善濕邪內困之症。濕氣重者常伴隨體內濕熱,寒水石的清熱利濕功效有助於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減少濕氣的困擾。

二、寒水石可化解濕熱所致的腫脹,有助於恢復身體的正常機能。濕熱停滯可導致水腫、腹脹等症狀,寒水石的利水消腫功效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幫助身體恢復正常狀態。

中藥方劑中使用鉛粉的現象,主要是基於傳統醫學對某些藥材特性的理解。濕氣是一種常見的病理因素,可能導致人體內部的水濕滯留,從而引發各種症狀,如身體沉重、關節痠痛等。因此,在傳統中醫理論中,對濕氣的針對性治療常需要強效的藥材來進行濕邪的驅除。

鉛粉在中藥中被用作一種重金屬藥物,目的是通過其特殊性質促進體內濕氣的排除。然而,需強調的是,鉛粉對於人體的健康有潛在的危害,過量或長期使用可能導致中毒,因此在現代醫學中,該成分逐漸被淘汰或取代。對於中藥的使用,現在更注重其安全性、有效性及科學性,建議患者在使用中藥方劑時,遵循專業醫療意見,以確保治療的安全與效果。對於鉛粉的使用,應當謹慎並考慮當下的醫療標準與規範。

石膏在濕氣藥方劑中,常因其清熱解毒、除濕利水之效而被選用。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其清熱作用強,可針對濕熱內蘊、熱毒熾盛之症,如濕熱蘊蒸、身熱煩躁、口渴引飲、小便不利等。

此外,石膏亦具利水滲濕之效,可將體內積聚的濕氣排出,改善因濕氣導致的困重、肢體沉重、小便不利等症狀。

因此,石膏在濕氣藥方劑中,能有效清熱除濕,並有助於恢復體內水分平衡,達到改善濕氣症狀之功效。

中藥方劑中,輕粉作為驅除濕氣的藥物,其使用需謹慎。輕粉性寒,具有較強的毒性,因此不應直接用於治療濕氣。

輕粉的主要作用在於瀉火解毒、殺蟲止癢,並非針對濕氣。若因濕氣引起皮膚濕疹等症狀,可考慮使用其他安全有效的中藥材,如茯苓、薏苡仁等,以健脾利濕,達到改善濕氣的目的。

需強調的是,中藥使用應遵醫囑,切勿自行用藥,以免造成健康風險。

密陀僧,即氧化鉛,在中藥方劑中,常用於治療濕氣,因其具有以下特性:

  1. 燥濕止癢: 密陀僧性燥,能吸附體內濕氣,並具有收斂作用,可止癢止痛,有效改善濕疹、皮炎等濕氣引起的皮膚問題。
  2. 殺菌消炎: 密陀僧具有一定的殺菌消炎作用,能抑制濕邪導致的細菌感染,有助於濕氣病症的康復。

然而,密陀僧有毒性,使用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自行使用,以免造成身體損害。

中藥方劑中,石灰作為濕氣藥的組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燥濕除濕: 石灰性寒,味辛,具有燥濕、除濕之效。其能吸附體內過多的濕氣,並將其排出體外,有助於改善濕氣重所引起的諸多症狀,如水腫、腹瀉、關節疼痛等。

二、 殺菌消毒: 石灰具有強大的殺菌消毒作用,可抑制病菌的繁殖,防止濕邪的入侵。在某些濕氣重的疾病治療中,加入石灰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發展,促進病患的康復。

中藥方劑中,濕氣藥加入「冰片」的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冰片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地緩解濕氣所致的熱毒、腫脹、疼痛等症狀。
  2. 開竅醒神,通利濕熱: 冰片具有開竅醒神的功效,可以幫助濕氣藥更有效地通利濕熱,排除體內濕氣。

因此,冰片在濕氣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地改善濕氣所引起的各種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名為「濕氣藥」,專治「手腳濕瘡破爛,流膿流水」,屬中醫外科濕瘍、浸淫瘡範疇。其病機多因濕熱蘊結肌膚,或外感濕毒,導致局部潰爛、滲液不止。傳統以「祛濕收水」為治法,藉由礦物藥與辛香藥的配伍,達到乾燥瘡面、斂瘡生肌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礦物藥為主,燥濕斂瘡

    • 寒水石、生石膏:性寒清熱,收濕斂瘡,緩解濕熱灼膚之紅腫滲液。
    • 金陀僧、鉛粉(胡粉)、陶丹(黃丹)、陳石灰:皆具收澀之性,能直接吸附滲液、促進傷口乾燥。其中鉛粉、陶丹兼能殺蟲止癢,對濕瘡糜爛合併感染有效。
    • 紅升藥:為汞製劑,傳統用於提膿祛腐,針對瘡面已化膿者,可清創解毒。
  2. 佐以輕粉、冰片,透皮攻毒

    • 輕粉(汞粉)辛寒有毒,外用能殺蟲攻毒,抑制濕瘡繼發之寄生蟲或細菌。
    • 冰片辛香走竄,清熱止痛,助藥滲透患處,兼緩解瘙癢灼痛。
  3. 調劑配伍特點

    • 黃連膏調和:黃連本具清熱燥濕之效,以此為基質,可增強全方抗濕熱毒性,且能緩和礦物藥的刺激性。
    • 乳至極細:礦物藥質地沉重,研細後易附着患處,延長藥效。

【整體治療邏輯】
此方以「燥—收—清」為核心:

  • 燥濕:石灰、金陀僧吸附滲液,直接物理性乾燥瘡面。
  • 收斂:鉛粉、陶丹收斂瘡口,防止進一步糜爛。
  • 清熱解毒:寒水石、石膏、紅升藥清解濕熱毒邪,控制感染。

外用直達病所,針對濕瘡「滲液—糜爛—感染」三大病理環節,體現中醫「腐去肌生」的外治思路。

傳統服藥法


寒水石3錢,鉛粉1錢,生石膏4錢,輕粉6分,金陀僧5錢,陶丹5分,陳石灰1錢,冰片5分,紅升藥1錢。
祛濕收水。
共研細粉,乳至極細,冰片加後,用黃連膏調勻。
外塗患處。
不可入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遵醫囑。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濕氣藥,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南京方)。 組成:寒水石3錢,鉛粉1錢,生石膏4錢,輕粉6分,金陀僧5錢,陶丹5分,陳石灰1錢,冰片5分,紅升藥1錢。 主治:祛濕收水。主治:手腳濕瘡破爛,流膿流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