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十二味人參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如下:
- 補氣固本: 人參為補氣藥之首,能補益元氣,固護正氣,是治療氣虛、元氣不足之主藥。十二味人參湯本身旨在補氣益血,治療氣血兩虛之症,人參的加入更能提升補氣效果,使整體功效更顯著。
- 扶正祛邪: 人參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抵抗外邪侵襲,達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十二味人參湯常用於治療體虛易感、抵抗力低下者,人參的加入能增強藥效,有助於患者恢復健康。
十二味人參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方中以人參為主,補氣益血,而當歸則可輔助人參,加強補血活血的作用,使氣血雙補,達到溫補氣血、益氣養血之效。
二、調和藥性: 方中多為溫補藥材,而當歸性溫,能起到調和藥性、緩解燥熱之弊的作用,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補氣過度而致燥熱。
十二味人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緩和的作用。十二味人參湯中包含多種藥材,藥性較為峻烈,甘草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物相互拮抗,使藥效更加協調和穏定。
-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人參的補氣功效,並能緩解人參的燥性,避免藥物副作用。此外,甘草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使藥效更顯著。
十二味人參湯中加入桂枝,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 溫陽散寒,助氣行血: 桂枝性溫,味辛,入膀胱、心、肺經,具有溫經散寒、通脈止痛、調和營衛之功效。加入十二味人參湯中,可溫陽散寒,助氣行血,協同人參等藥物,扶正祛邪,改善氣血循環,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二、 配合人參,調和藥性: 人參性溫,味甘,偏於補氣,但容易出現氣滯血瘀的情況。桂枝性溫,味辛,偏於散寒行氣,加入人參湯中,可以調和人參的補氣之性,使其補而不滯,氣血流通,更好地發揮藥效。
十二味人參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此方以人參為主,補氣益氣,容易導致氣盛化火,加入黃芩可起到清熱降火的作用,平衡藥性。
- 解毒消炎: 黃芩亦有解毒消炎的作用,可輔助人參扶正祛邪,增強整體療效。
因此,黃芩在十二味人參湯中扮演著清熱解毒、平衡藥性的重要角色。
十二味人參湯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精髓,固本培元: 龍骨性甘鹹,入心、腎經,具有補益精髓、強健筋骨、固本培元的作用。與人參、黃芪等藥材配合,可增強補益氣血之力,使整體方劑功效更為顯著。
- 鎮靜安神,緩解虛勞: 龍骨入心經,能鎮靜安神,緩解心悸失眠、虛勞等症狀。對於因氣血不足、心神不寧導致的失眠、心慌等,龍骨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協調心神,穩定心氣。
在中藥方劑「十二味人參湯」中,蛇蛻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祛風解毒、止癢止痛的功效。蛇蛻性溫味甘,能夠祛風解毒、止癢止痛,適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等問題。與其他人參等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蛇蛻能夠增強方劑的祛風解毒作用,對改善風濕性疾病和皮膚問題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十二味人參湯」中,雄黃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解毒殺蟲、消腫止痛的功效。雄黃性溫味甘,能夠解毒殺蟲、消腫止痛,適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皮膚癬癥、腫痛等問題。與其他人參等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雄黃能夠增強方劑的解毒殺蟲作用,對改善皮膚問題非常有益。
十二味人參湯中加入桑螵蛸,主要基於其 固澀止遺 的功效。桑螵蛸性味甘鹹平,入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有效 止遺尿、滑精、帶下 等症狀。
此外,桑螵蛸還具有 補腎益精 的功效,與人參、黃芪等藥材配合,能更好地 補益腎氣、固本培元 ,從而提升人體的免疫力,延緩衰老。因此,桑螵蛸在十二味人參湯中起到 固澀補腎 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腎虛所致的諸多症狀。
十二味人參湯中加入露蜂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露蜂房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針對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起到緩解作用。
- 補氣生津: 露蜂房亦有補氣生津之效,可輔助人參補氣益血,改善氣虛津虧所致的乏力、口渴等症狀。
因此,露蜂房在十二味人參湯中扮演著清熱解毒、補氣生津的重要角色,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十二味人參湯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與藥性分析
十二味人參湯,顧名思義,以人參為君藥,配伍多種藥材,共同發揮效用。以下就各藥材之性味歸經與功效進行分析:
- 人參: 味甘、微苦,性溫,歸脾、肺經。為君藥,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益智。在此方中,主要作用為補氣固本,益精養血,以扶正祛邪。
- 當歸: 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活血調經,滋陰養血。能補血活血,加強人參補益氣血之效。
- 甘草: 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調和諸藥,益氣緩急。在此方中,可調和藥性,減緩藥物刺激,並輔助人參補氣。
- 桂枝: 味辛、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發汗解表,溫通經脈。在此方中,少量使用,取其溫陽散寒,以驅除體內潛藏之寒邪,亦可促進氣血運行。
- 黃芩: 味苦,性寒,歸肺、膽、胃、大腸經。清熱燥濕,解毒退燒。此藥在此方中,可針對體內虛熱或火毒,起到清解作用。
- 龍骨: 味甘、澀,性平,歸心、肝、腎經。鎮靜安神,固精止汗。在此方中,主要作用為安神定驚,收斂固澀。
- 蛇蛻: 味鹹,性平,歸肝經。祛風除癢,散結消腫。可協助解除體內風邪,並消散經絡阻滯。
- 雄黃: 味辛、苦,性溫,有毒,歸肝、大腸經。殺蟲解毒,清熱涼血。此藥雖有毒性,但在此方中應謹慎使用,取其殺蟲解毒,並清熱涼血之效。
- 桑螵蛸: 味甘、鹹,性平,歸肝、腎經。補肝益腎,固精止遺。在此方中,可補益肝腎,加強固澀之效。
- 露蜂房: 味甘、性平,歸胃、大腸經。清熱解毒,止痛消腫。在此方中,可協助清熱解毒,並消腫止痛。
主治病症與治療原理
根據《幼幼新書》記載,十二味人參湯主治 "少小驚,手足皆動搖,每物驚,周身及面目皆青,已如故,休作往來"。 此描述可總結為嬰幼兒因驚嚇所致的驚風抽搐,兼見面色青紫,且症狀反覆發作。
此方之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點分析:
- 扶正祛邪: 以人參為君藥,大補元氣,益精養血,旨在扶助正氣,提升機體抵抗力。
- 安神定驚: 龍骨可鎮靜安神,收斂固澀;人參亦有安神定驚之效。多味藥物共同作用,有助於穩定神經,緩解驚風抽搐。
- 疏風解毒: 桂枝、蛇蛻、雄黃、露蜂房等藥物,具有疏散風邪、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體內可能存在的風邪和熱毒進行清除。
- 調和氣血: 當歸可活血養血;甘草可調和諸藥,益氣緩急;共同作用下,有助於調整氣血運行,恢復機體平衡。
總體而言,十二味人參湯透過扶正祛邪、安神定驚、疏風解毒、調和氣血等多方面作用,達到治療嬰幼兒驚風抽搐,面色青紫等症狀之目的。其治療重點在於「驚」,故以人參、龍骨等藥物安神定驚,同時兼顧「風」與「毒」等邪氣,以達到綜合治療效果。此方之組成,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不僅針對症狀,更注重調整機體整體狀態。
總結
十二味人參湯是一個組方精妙的方劑,其藥物配伍緊密,功效協同,對於嬰幼兒驚風抽搐,面色青紫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此方之治療原理,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人參2分,當歸2分,甘草(炙)2分,桂心2分,黃芩4分,龍骨4分,蛇脫皮1寸(炙),雄黃6株,蜣螂7個(炙,自死者),桑螵蛸5個,雀甕5個(炙),露蜂房1個(炙)。
水5升,煮取1升,去滓服。若搗下篩,服半方寸匕,不吐下,納牛黃,兒不能服,以乳汁和丸,每日4-5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小兒、哺乳期婦女、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十二味人參湯, 出處:《永樂大典》卷九七五引《嬰孺方》。 組成:人參2分,當歸2分,甘草(炙)2分,桂心2分,黃芩4分,龍骨4分,蛇脫皮1寸(炙),雄黃6株,蜣螂7個(炙,自死者),桑螵蛸5個,雀5個(炙),甕5個(炙),露蜂房1個(炙)。 主治:少小驚,手足皆動,周身及面目皆青,休作往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