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靈衝劑

胃靈衝劑

WEI LING CHONG J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藥制劑手冊》引杭州第一中藥廠方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2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胃經 17%
肺經 17%
肝經 17%
心經 11%
腎經 5%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胃靈衝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原因:

  1. 緩解胃部不適: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和中緩急、調和脾胃的作用。對於胃痛、胃脹、胃酸等症狀,甘草能起到緩解作用,並保護胃黏膜。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在胃靈衝劑中,甘草可以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發揮更佳的療效,達到治療胃病的目的。

甘草作為中藥中的常用藥材,在胃靈衝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療效更加顯著。

胃靈衝劑中含有海螵蛸,主要原因有二:

  1. 收斂止瀉:海螵蛸性收斂,能止瀉止吐,對於胃酸過多、胃潰瘍等引起的嘔吐腹瀉有緩解作用。
  2. 制酸止痛:海螵蛸能中和胃酸,減輕胃酸對胃黏膜的刺激,同時具有止痛作用,對於胃痛、胃灼熱等症狀有改善效果。

因此,胃靈衝劑中加入海螵蛸,可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症狀,達到止瀉止痛、保護胃黏膜的作用。

胃靈衝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其緩解胃痛、止瀉的功效。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脾經。其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對於胃痛、胃酸、腹瀉等症狀,能有效緩解。

白芍的斂陰止痛作用,可以緩解胃部疼痛,而其養血柔肝的作用,則能調節肝氣,進一步促進胃部功能恢復。因此,白芍是胃靈衝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可有效改善胃部不適症狀。

胃靈衝劑中加入黨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 黨參性味甘平,歸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之功效。胃為後天之本,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不足,易導致消化不良、腹脹、食慾不振等症。黨參能補益脾胃之氣,增強消化功能,改善胃腸蠕動,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2. 益氣生津: 胃靈衝劑常用於治療胃炎、消化不良等疾病,患者往往伴有氣虛、津液不足的症狀。黨參具有益氣生津之效,能補充津液,改善口乾舌燥、咽乾等症狀,從而緩解胃部不適,促進疾病恢復。

胃靈衝劑中添加白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功效:

  1. 健脾燥濕: 白朮味甘性溫,能健脾益氣,燥濕止瀉,對於脾胃虛弱、濕濁內停導致的胃脘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2. 和中止痛: 白朮還具備和中降逆、止痛的功效,能夠緩解胃氣上逆、胃痛等症狀。

因此,白朮在胃靈衝劑中,可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健脾和胃、燥濕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胃部疾病的目的。

胃靈衝劑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行氣止痛: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胃脘疼痛多因氣滯血瘀引起,延胡索可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緩解胃部疼痛。

二、疏肝健脾:胃痛與肝脾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延胡索可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改善肝脾功能,從而緩解胃痛。

因此,延胡索在胃靈衝劑中起到行氣止痛、疏肝健脾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胃脘疼痛,改善胃部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胃靈衝劑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胃炎及胃與十二指腸潰瘍」,對應中醫病症範疇為「胃脘痛」「吞酸」「痞滿」等,病機多與脾胃虛弱、氣滯血瘀、肝胃不和相關。其功效「健胃、鎮痛、消炎、止血」符合中醫「調和肝脾、制酸止痛、斂瘡生肌」的治療思路。

二、組成邏輯與功效推論

  1. 君藥:海螵蛸、白芍

    • 海螵蛸(烏賊骨):味鹹澀,性微溫,歸肝、腎經。
      • 功效:制酸止痛、斂瘡止血。
      • 原理:含碳酸鈣,可中和胃酸,保護潰瘍面;其收澀之性助修復黏膜。
    •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
      • 功效:柔肝止痛、養血斂陰。
      • 原理:抑制腸胃平滑肌痙攣,緩解疼痛,調節自主神經功能。
  2. 臣藥:白朮、黨參

    • 白朮: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
      • 功效: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原理: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消化吸收,減少胃酸異常分泌。
    • 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
      • 功效:補中益氣、生津養血。
      • 原理:提升免疫力,促進組織修復,輔助潰瘍癒合。
  3. 佐使藥:元胡、甘草

    • 元胡(醋炙):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
      • 功效:活血散瘀、行氣止痛。
      • 原理:延胡索乙素具鎮痛作用,醋炙增強其疏肝入絡之效。
    • 甘草:味甘,性平,歸十二經。
      • 功效: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 原理:甘草甜素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協同海螵蛸加強制酸效果。

三、治療原理綜論

  1. 標本兼治
    • 治標:海螵蛸制酸止血、元胡止痛,直接緩解潰瘍症狀。
    • 治本:白朮、黨參補益脾胃,調節消化機能;白芍柔肝解鬱,防木克土。
  2. 協同作用
    • 甘草調和諸藥,與白芍配伍(芍藥甘草湯意)可解痙鎮痛;
    • 海螵蛸與白朮結合,一收一健脾,助潰瘍修復。

此方結構嚴謹,涵蓋「補虛、行氣、制酸、斂瘡」四大方向,契合中醫「肝脾同治,酸甘化陰」的辨證思維,適用於脾胃虛弱兼氣滯血瘀型胃病。

傳統服藥法


甘草25兩,海螵蛸25兩,白芍21兩,黨參5兩,白朮13兩,元胡(醋炙)13兩。
健胃,鎮痛,消炎,止血。
取甘草等六味,用煮提法提取二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煮沸4小時;第二次加水8倍量,煮取3小時,濾取二次藥液,沈澱過濾,濃縮成稠膏約30兩。另取白糊精17兩,與上項稠膏攪拌均勻,分成小塊,晾乾或低溫乾燥,軋為細粉,制粒。取上項細粉,噴灑適量冷開水攪拌成軟材,過14~16目篩,製成顆粒,乾燥後整粒,
日服3次,開水衝化,搖勻服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胃及十二指腸炎

相同名稱方劑


胃靈衝劑, 出處:《中藥制劑手冊》引杭州第一中藥廠方。 組成:甘草25兩,海螵蛸25兩,白芍21兩,黨參5兩,白朮13兩,元胡(醋炙)13兩。 主治:健胃,鎮痛,消炎,止血。主治:胃炎及胃與十二指腸潰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