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中飲

溫中飲

WEN ZHONG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1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9%
肺經 26%
胃經 23%
心經 10%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溫中飲方劑中加入黨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中益氣: 黨參性甘平,味甘補脾益氣,能溫補脾胃之陽氣,對於脾胃虛寒、氣虛乏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溫中飲本身針對脾胃虛寒導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狀,黨參的加入可以補益脾胃,增強其消化吸收功能,從根本上改善症狀。
  2. 扶正祛邪: 黨參能補氣固表,提高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抵抗外邪侵襲。溫中飲中的其他藥物如肉桂、乾薑等,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效果,而黨參的補氣作用可以增強藥效,促進機體恢復,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溫中飲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其他藥材的燥烈之性,避免溫中藥材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達到溫而不燥、和中降逆的效果。
  2. 補氣益脾: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之效,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更好地吸收藥效,並促進脾胃運化,進一步增強溫中散寒之效。

總之,甘草在溫中飲中扮演著重要的調節作用,既能調和藥性,又能補氣益脾,使藥效更加溫和有效。

溫中飲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健脾燥濕: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溫中飲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濕內阻引起的腹痛、泄瀉等症,白朮能溫補脾陽,祛除寒濕,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而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2. 升陽舉陷:白朮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能提升脾胃陽氣,使脾胃升清降濁,防止氣陷下垂。溫中飲多用於氣虛下陷、脾胃虛寒導致的症狀,白朮能補氣升陽,提振脾胃功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溫中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中氣虛熱」所致諸症,其核心病機為脾胃氣虛兼有虛熱,臨床表現為:

  1. 口舌生瘡:非實火所致,乃因中焦氣虛,升降失司,虛陽浮越於上,形成口瘡。
  2. 不喜飲冷:脾胃陽氣不足,故惡寒涼,飲冷則更傷中陽。
  3. 肢體倦弱、飲食少思:脾主四肢,氣虛則四肢無力;胃弱則納穀不馨,運化失常。

此證特點為「本虛標熱」,虛在氣陽不足,熱為虛陽浮越。治法需以溫補中焦為主,佐以調和虛熱。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黨參(君藥):甘溫入脾,大補中氣,助脾健運,解決氣虛之本。
  • 白朮(臣藥):苦溫燥濕,健脾益氣,與黨參協同增強補脾之力,兼能固守中焦。
  • 甘草(炒,佐使藥):炙後甘溫益氣,調和諸藥,緩解虛熱上炎之標。
  • 薑汁、紅棗(佐藥)
    • 薑汁辛溫,助陽醒脾,散虛熱之浮越(辛散引火歸元)。
    • 紅棗甘溫補血,與薑配伍調和營衛,養胃生津。

2. 劑型設計邏輯

  • 湯劑:適於急性期,薑汁、紅棗煎服,取其速效溫中調和。
  • 丸劑:以薑汁糊丸,緩圖長期調理,適合慢性虛弱體質者,逐步健運中焦。

3. 組方原理

全方以「甘溫除熱」為法,針對氣虛發熱之機:

  • 補氣為本:黨參、白朮、甘草補益中氣,脾胃得健則虛熱自退。
  • 溫中調標:薑汁辛散,既助藥力運行,又微散浮火;紅棗護胃防燥,調和藥性。
  • 標本兼顧:不直接清熱,而是通過補氣健脾恢復中焦升降,使浮越之熱自然歸位。

總結

溫中飲為典型「溫補中焦,甘溫除熱」之方,透過補益脾胃氣陽,間接調和虛火上炎之症。其組成簡潔,重點在於恢復中焦樞機功能,體現了「治病求本」的中醫思路。

傳統服藥法


黨參1錢5分,甘草(炒)4分,白朮1錢。
上加薑汁1滴,紅棗2枚,水煎服。或照上方10倍量為末,薑汁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錢5分,用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補的功效,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溫中飲, 出處:《醫學集成》卷三。 組成:人參3錢,當歸3錢,炮薑2錢,肉桂1錢,木香1錢,炙草1錢。 主治:腹痛,痛無增減,爲寒者。

溫中飲, 出處:《喉科紫珍集》卷上。 組成:黨參1錢5分,甘草(炒)4分,白朮1錢。 主治:中氣虛熱,口舌生瘡,不喜飲冷,肢體倦弱,飲食少思。

溫中飲, 出處:《醫學集成》卷三。 組成:生耆1兩,當歸5錢,陳皮2錢,肉桂1錢,炮薑1錢,麻絨1錢,炙草1錢,甜酒。 主治:陰證瘡勢平塌,頑麻少痛,六脈沉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