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除濕圍藥

追風除濕圍藥

ZHUI FENG CHU SHI WEI Y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4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脾經 19%
肺經 14%
胃經 12%
腎經 12%
心經 12%
膀胱經 4%
大腸經 2%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追風除濕圍藥」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鶴膝風」,屬中醫外科痺症範疇,多因風寒濕邪侵襲膝關節,導致氣血瘀滯、經絡閉阻,表現為膝部腫大變形、屈伸不利,甚者如鶴膝狀,故名。傳統認為其病機與肝腎不足、外邪久留有關,治宜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此方以「圍藥」外敷形式,直接作用患處,透過藥力滲透以消散腫痛。


二、組成邏輯與功效推論

  1. 祛風散寒組

    • 防風、白芷:辛溫解表,祛風除濕,止痛消腫,針對外感風寒濕邪。
    • 乾薑、官桂:大辛大熱,溫經通脈,散寒止痛,助陽化氣以驅內伏寒濕。
  2. 活血化瘀組

    • 乳香、當歸:活血行氣,消腫生肌,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 烏藥:行氣散寒,助氣血流通,緩解寒凝氣滯之痛。
  3. 收斂固澀組

    • 五倍子、白及:收濕斂瘡,止血生肌,抑制關節腫脹滲出。
    • 龜板(醋炙):滋陰潛陽,兼能軟堅散結,針對久病痰瘀膠結。
  4. 載體與輔助藥效

    • 陳小粉(炒焦):以小麥麩炒焦,具吸附濕濁、緩解局部熱毒之功,古方常用為外敷基質。
    • 薑汁、醋、蔥汁、蜜:調和諸藥,其中薑汁辛散助透皮,醋軟堅散結,蔥汁通陽,蜜潤緩藥性,共促藥力滲透。

三、治療原理

此方外敷,藉由辛溫藥性穿透皮膚,直達病所:

  1. 溫通經絡:乾薑、官桂、烏藥等溫散寒邪,防風、白芷祛風勝濕,改善氣血循環。
  2. 活血消腫:乳香、當歸化瘀止痛,配合五倍子、白及收斂過度滲出,穩定關節腫脹。
  3. 軟堅散結:龜板、醋炙加強軟化痰瘀,針對病程日久形成的堅結。
    整體以「祛邪為主,兼顧扶正」,符合鶴膝風「本虛標實」之治則,外治法則避開內服藥對脾胃之負擔,直接局部取效。

四、總結

此方結合「溫散、活血、收斂」三法,針對風寒濕瘀互結之膝痹,體現中醫外治「圍藥」特色,透過藥力由外內透,達到追風除濕、消腫止痛之效。

傳統服藥法


多年陳小粉4兩(炒焦色),乾薑1兩,官桂1兩,五倍1兩,白芷1兩,龜版(醋炙)2兩,當歸1兩,防風1兩,白及3兩,烏藥1兩,乳香1兩。
上為細末。
用老薑汁、釅醋各半,蔥汁1分,蜜少許,火上熬熱調藥,乘通手搽四向,空中出毒,時用余汁熱潤之,以助藥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對本方劑過敏者禁用。
  • 服用本方劑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如有不適,應及時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膝部腫大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追風除濕圍藥,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多年陳小粉4兩(炒焦色),乾薑1兩,官桂1兩,五倍1兩,白芷1兩,龜版(醋炙)2兩,當歸1兩,防風1兩,白及3兩,烏藥1兩,乳香1兩。 主治:鶴膝風。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