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風除濕圍藥
ZHUI FENG CHU SHI WEI YAO | 更多圖表
追風除濕圍藥方劑,乍看之下寒熱藥材並置,寒熱指數顯示偏熱,但實際上其寒熱並非絕對的對立,而是互相制衡、協同作用的微妙關係。
方中熱性藥材主要以乾薑、肉桂為主,兩者皆為辛溫之品,能溫經散寒,激發陽氣,驅除體內寒濕之邪。五倍子雖屬收斂之品,但其收斂作用並非寒涼,而是能斂肺氣,防止風邪外泄,因此在整體寒熱屬性中,其對熱性的影響較小。
相對地,寒涼藥材則有白芷、龜板、當歸、防風、白蘞等。白芷辛溫而能通竅,兼具疏風解表之功,其寒性較弱;龜板則滋陰潛陽,但其寒性在與乾薑、肉桂配伍下,能緩解後者的燥熱之性,避免傷陰;當歸補血活血,兼具一定的溫和作用,其寒性亦不甚明顯;防風疏表散寒,但其寒性也較為平和;白蘞則能清熱利濕,其寒性在方中也受到其他溫熱藥材的制衡。
烏藥與乳香則性質較為中性,烏藥行氣止痛,乳香活血止痛,兩者對整體寒熱影響相對較小。
綜觀全方,熱性藥材的溫陽之力較為突出,但寒涼藥材的存在,不僅能防止熱性藥材過於燥烈,傷及陰液,更能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溫熱之性過於亢奮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儘管寒熱指數顯示偏熱,但此方劑並非單純的溫熱之劑,而是透過寒熱藥材的巧妙配伍,達到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祛風除濕的目的,其寒熱狀態呈現一種動態平衡,而非簡單的「熱」或「寒」。 此平衡狀態,是方劑有效性的關鍵。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脾經 19%
肺經 14%
胃經 12%
腎經 12%
心經 12%
膀胱經 4%
大腸經 2%
此方劑「追風除濕圍藥」主要針對以下經絡的異常進行調理:
肝經: 此方劑中肝經的比例最高,達到0.22,顯示其主要作用在於調理肝經。由於比例較高,且方劑名有「追風除濕」字樣,推測可能適用於肝經的風濕、寒濕等病邪入侵,導致的肝經氣血阻滯、肝陽上亢等情況。具體而言,可能偏向於肝經的實證或風邪、濕邪導致的肝經不適。
脾經: 脾經比例為0.195,顯示此方劑亦關注脾的運化功能。脾主運化水濕,方劑中「除濕」的意圖亦與脾經相關。推測此方劑可能適用於脾虛濕盛、脾失健運等情況,進而影響氣血生化,出現疲倦乏力、納呆腹脹等症狀。
肺經: 肺經比例為0.146,顯示此方劑對肺也有一定的調理作用。肺主氣,外合皮毛,開竅於鼻。此方劑「追風」可能針對肺經感受風邪所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除濕」也可能針對肺經濕邪導致的咳嗽、痰多等問題。
胃經: 胃經比例為0.122,與腎經和心經比例相同。胃主受納,此方劑可能兼顧了胃的消化功能,若有胃脘脹痛、食慾不振等胃經不適,亦可能使用。
腎經: 腎經比例為0.122。腎主水,與膀胱相表裡,此方劑的「除濕」作用可能也考慮到了腎經。此外,腎主骨,方中龜板可能對應腎精不足導致的腰膝痠軟等情況。
心經: 心經比例為0.122,此方劑可能考慮到心主血脈,若因風濕等因素影響血液循環,或出現心悸、胸悶等心經相關症狀,亦可能使用。
膀胱經: 膀胱經比例為0.049,比例較低,顯示此方劑對膀胱經的影響相對較小。考慮到膀胱與腎相表裡,此方劑可能兼顧了膀胱的氣化功能,進而協助排除體內濕邪。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追風除濕圍藥」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鶴膝風」,屬中醫外科痺症範疇,多因風寒濕邪侵襲膝關節,導致氣血瘀滯、經絡閉阻,表現為膝部腫大變形、屈伸不利,甚者如鶴膝狀,故名。傳統認為其病機與肝腎不足、外邪久留有關,治宜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此方以「圍藥」外敷形式,直接作用患處,透過藥力滲透以消散腫痛。
二、組成邏輯與功效推論
祛風散寒組
- 防風、白芷:辛溫解表,祛風除濕,止痛消腫,針對外感風寒濕邪。
- 乾薑、官桂:大辛大熱,溫經通脈,散寒止痛,助陽化氣以驅內伏寒濕。
活血化瘀組
- 乳香、當歸:活血行氣,消腫生肌,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 烏藥:行氣散寒,助氣血流通,緩解寒凝氣滯之痛。
收斂固澀組
- 五倍子、白及:收濕斂瘡,止血生肌,抑制關節腫脹滲出。
- 龜板(醋炙):滋陰潛陽,兼能軟堅散結,針對久病痰瘀膠結。
載體與輔助藥效
- 陳小粉(炒焦):以小麥麩炒焦,具吸附濕濁、緩解局部熱毒之功,古方常用為外敷基質。
- 薑汁、醋、蔥汁、蜜:調和諸藥,其中薑汁辛散助透皮,醋軟堅散結,蔥汁通陽,蜜潤緩藥性,共促藥力滲透。
三、治療原理
此方外敷,藉由辛溫藥性穿透皮膚,直達病所:
- 溫通經絡:乾薑、官桂、烏藥等溫散寒邪,防風、白芷祛風勝濕,改善氣血循環。
- 活血消腫:乳香、當歸化瘀止痛,配合五倍子、白及收斂過度滲出,穩定關節腫脹。
- 軟堅散結:龜板、醋炙加強軟化痰瘀,針對病程日久形成的堅結。
整體以「祛邪為主,兼顧扶正」,符合鶴膝風「本虛標實」之治則,外治法則避開內服藥對脾胃之負擔,直接局部取效。
四、總結
此方結合「溫散、活血、收斂」三法,針對風寒濕瘀互結之膝痹,體現中醫外治「圍藥」特色,透過藥力由外內透,達到追風除濕、消腫止痛之效。
傳統服藥法
多年陳小粉4兩(炒焦色),乾薑1兩,官桂1兩,五倍1兩,白芷1兩,龜版(醋炙)2兩,當歸1兩,防風1兩,白及3兩,烏藥1兩,乳香1兩。
上為細末。
用老薑汁、釅醋各半,蔥汁1分,蜜少許,火上熬熱調藥,乘通手搽四向,空中出毒,時用余汁熱潤之,以助藥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對本方劑過敏者禁用。
- 服用本方劑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如有不適,應及時停藥並就醫。
相同名稱方劑
追風除濕圍藥,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多年陳小粉4兩(炒焦色),乾薑1兩,官桂1兩,五倍1兩,白芷1兩,龜版(醋炙)2兩,當歸1兩,防風1兩,白及3兩,烏藥1兩,乳香1兩。 主治:鶴膝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