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風敗毒湯
ZHUI FENG BAI DU TANG | 更多圖表
追風敗毒湯以寒藥略勝於熱藥為特徵。方中,烏頭為劇烈之熱藥,川芎亦屬溫熱藥材,能散寒止痛,行血活血;而全蠍、白僵蠶雖有毒性,然其性偏溫,可祛風通絡,與川芎、烏頭相配,提升方劑的溫熱性。
然而,方中寒涼藥材的量及作用更為顯著。防風、羌活皆屬辛溫解表藥,但其疏散風寒之力較溫熱藥材的溫補之力更強;地龍、穿山甲則具有清熱解毒、通經活絡之效,性偏涼;鈎藤、桑枝性味皆寒涼,能清熱平肝,熄風止痙,其清熱作用明顯抑制了溫熱藥材的溫熱之性。
綜上,雖然追風敗毒湯中含有烏頭、川芎等溫熱藥材,但寒涼藥材如鈎藤、桑枝、地龍、穿山甲的清熱作用更為突出,因此整體而言,此方劑呈現輕微的寒涼傾向, 「寒性指數」略高於「熱性指數」也印證了這一點。 方劑的寒熱並非絕對,而是根據藥材的劑量、配伍關係以及臨床應用而定,此方以寒涼藥材制衡溫熱藥材,達到平衡狀態,發揮其祛風通絡、清熱解毒的功效。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2%
脾經 10%
膀胱經 10%
肺經 10%
心經 10%
胃經 7%
心包經 6%
腎經 6%
膽經 3%
追風敗毒湯主要針對肝經、脾經、膀胱經、肺經、心經、胃經、心包經、腎經及膽經的異常。
從經絡辨證角度分析:
- 肝經:此方劑中,肝經比例最高,達0.328,顯示本方劑主要針對肝經的病變。可能適用於肝經實證,例如肝氣鬱結、肝火上炎等,導致的肢體麻木、拘攣、疼痛等症狀。
- 脾經:脾經比例為0.108,顯示此方劑對脾經的異常亦有作用。可能適用於脾經虛證,例如脾虛濕阻,導致的肢體困重、水腫等症狀。
- 膀胱經:膀胱經比例為0.108,顯示此方劑對膀胱經的病變有一定作用。可能適用於膀胱經實證,例如膀胱濕熱,導致的腰背疼痛、肢體不利等症狀。
- 肺經:肺經比例為0.108,顯示此方劑對肺經的病變也有考量。可能適用於肺經虛證,例如肺氣虛弱,導致的肢體麻木、呼吸不暢等症狀。
- 心經:心經比例為0.103,顯示此方劑對心經的異常有一定影響。可能適用於心經虛證,例如心血不足,導致的心悸、失眠等症狀。
- 胃經:胃經比例為0.078,顯示此方劑對胃經的異常亦有兼顧。可能適用於胃經實證,例如胃熱,導致的胃脘疼痛、口渴等症狀。
- 心包經:心包經比例為0.069,顯示此方劑對心包經的病變有少量作用。可能適用於心包經實證,例如心包氣滯,導致的胸悶、心痛等症狀。
- 腎經:腎經比例為0.069,顯示此方劑對腎經的異常有少量作用。可能適用於腎經虛證,例如腎陽不足,導致的腰膝酸軟、肢冷畏寒等症狀。
- 膽經:膽經比例最低,為0.03,表示此方劑對膽經的影響相對較小,可能僅為輔助作用。可能適用於膽經實證,例如膽火上炎,導致的頭痛、眩暈等症狀。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追風敗毒湯」主治「風毒上乘」,表現為頭頸、胸腋部位腫脹,伴隨手足抽搐。此處「風毒」指外感風邪夾雜毒邪(如熱毒、痰瘀等),風性善行數變,易襲陽位(頭頸為諸陽之會);毒邪蘊結則致局部腫脹,風毒引動肝風則見抽搐。方名「追風敗毒」即點明其驅散風邪、清解毒邪的核心功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祛風通絡止痙:
- 全蠍、白僵蠶、地龍:蟲類藥善走竄,搜剔經絡風邪,熄風止痙,治抽搐。
- 鈎藤:平肝熄風,針對肝風內動之抽搐。
- 防風、羌活:辛溫發表,驅散外風,尤擅治頭頸肩背風邪。
活血散結止痛:
- 穿山甲(炒):活血通絡、消腫散結,針對風毒蘊結之腫脹。
- 川芎:上行頭目,活血行氣,助祛風消腫。
- 川草烏(制):溫經止痛,散寒祛風濕,治頑固腫痛(制後毒性減弱)。
通利肢節導邪:
推論整體功效:
此方以蟲類藥為核心,結合祛風藥與活血藥,形成「外散風邪、內通經絡」之勢:
- 風邪得散:防風、羌活解表,阻止風毒繼續上攻。
- 經絡得通:全蠍、地龍、穿山甲疏通瘀滯,消除腫脹。
- 肝風得平:鈎藤、僵蠶協同熄風止痙。
- 氣血得行:川芎、桑枝調暢氣血,助藥力透達病所。
適用病機關鍵:風毒夾雜、經絡閉阻、肝風內動,屬實證為主,邪盛而正未虛者。
傳統服藥法
全蠍1錢5分(洗淡),白僵蠶3錢,防風2錢,地龍3錢(炒),穿山甲3錢(炒),鈎藤3錢(後下),羌活2錢,川草烏2錢(制,各半),川芎1錢,桑枝3尺。
追風敗毒。
水煎服。
相同名稱方劑
追風敗毒湯, 出處:《鎬京直指》。 組成:全蠍1錢5分(洗淡),白僵蠶3錢,防風2錢,地龍3錢(炒),穿山甲3錢(炒),鉤藤3錢(後下),羌活2錢,川草烏2錢(制,各半),川芎1錢,桑枝3尺。 主治:追風敗毒。主治:風毒上乘,頭頸膺腋俱腫,兼手抽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