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陽和血補氣湯

助陽和血補氣湯

ZHU YANG HE XUE BU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脾胃論》卷下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偏熱 (1.8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肺經 16%
肝經 12%
胃經 11%
心經 10%
大腸經 7%
三焦經 6%
膀胱經 6%
腎經 3%
心包經 3%
膽經 3%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腎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助陽和血補氣湯」中加入白芷,是基於其疏風散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的溫陽補氣、活血化瘀的功效相輔相成。

白芷能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陽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的症狀,從而達到補氣和血的效果。同時,白芷還能疏通鼻竅,改善嗅覺,對於陽氣不足導致的鼻塞、嗅覺減退等症狀,具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白芷的加入,可有效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助陽和血補氣湯」中加入「蔓荊子」,主要是考慮其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用以調節體內氣血運行,輔助其他藥材發揮補益作用。

蔓荊子性涼味辛,入肝經,擅於疏散風熱,並能清利頭目,對於因風熱上擾導致的頭昏腦脹、目赤腫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在「助陽和血補氣湯」中,蔓荊子的加入可避免補益藥材過於滋膩,造成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影響藥效。同時,也能幫助改善頭暈目眩等症狀,提升患者的整體療效。

「助陽和血補氣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基於其藥性與功效:

  1.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之效。方劑中以當歸補血,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助陽的功效。
  2. 滋陰養血:當歸能滋陰養血,有助於改善陰虛陽亢的狀態,平衡陰陽,達到陰陽調和,從而促進氣血生化,起到補氣的效果。

因此,當歸在「助陽和血補氣湯」中起到補血活血、滋陰養血的關鍵作用,有助於平衡陰陽,促進氣血運行,達到助陽和血補氣的功效。

「助陽和血補氣湯」中加入柴胡,看似與補益之效相悖,實則有其深意。

  1.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柴胡善於疏解肝氣鬱結,而肝氣不舒則會影響脾胃運化,導致氣血生化不足。因此,柴胡可通過疏肝解鬱,促進氣血運行,為補益之效打下基礎。
  2. 引藥入肝,增強補益:肝藏血,而補氣藥物多入脾肺,需藉由柴胡引導藥力入肝,更有效地滋補肝血,達到補益肝腎,協調陰陽的作用。

總之,柴胡在「助陽和血補氣湯」中,起到疏肝解鬱、調和氣血的作用,使補益之效更為順暢有效。

「助陽和血補氣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升舉陽氣,助陽化氣: 升麻性微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升陽舉陷、發表散寒之效。本方旨在助陽補氣,升麻可升舉陽氣,使陽氣上升,溫煦脾胃,促進氣血生化,有助於改善陽虛所致的疲乏無力、畏寒肢冷等症狀。
  2. 疏散風寒,促進血液循環: 升麻亦具有發表散寒的作用,可以疏散體內風寒,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冰冷、疼痛等症狀。在助陽補氣的同時,升麻的疏散作用有助於氣血運行通暢,進一步增強補氣功效。

助陽和血補氣湯的組成中含有防風,主要是基於其在中醫中對於調和氣血、增強陽氣的作用。防風性味辛甘,性溫,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這使得防風在處方中能夠幫助調和身體的陰陽,增強外界抵抗力。

在助陽和血補氣的背景下,防風促進血液循環,能夠改善氣血不足所帶來的虛弱狀態。此外,防風還有調理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能夠緩解因疲勞或壓力造成的氣血不暢,有助於提升患者的整體精力和活力。綜合來看,防風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方劑的療效,還能使得整體方劑在補氣和活血的同時,有效地抵抗外邪,達到治療與保護的雙重效果。

「助陽和血補氣湯」方劑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其補氣作用可提升人體陽氣,溫補脾腎,有助於改善陽虛所致的疲乏、畏寒、陽痿等症狀。
  2. 調和氣血: 黃耆能益氣生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頭暈、面色蒼白、肢體麻木等症狀。與其他藥材配合,可達到溫補陽氣、活血化瘀、補氣養血的功效,從而達到助陽和血補氣的目的。

「助陽和血補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方劑中可能存在一些性寒或性熱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緩解其偏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性過於偏激,減少副作用。
  2. 增強補益作用: 甘草本身也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作用,可以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補氣、益血、助陽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助陽和血補氣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於《蘭室秘藏》及《東垣試效方》,主治因過服苦寒藥物導致真氣受損、氣血運行不暢之眼疾。具體症狀包括:

  1. 上焦熱壅:眼部氣血鬱滯,熱邪壅塞。
  2. 白睛發紅:氣血失和,血絡瘀滯。
  3. 多眵淚:氣虛不固,津液外溢。
  4. 隱澀難開、昏花不明:真氣不足,九竅失養,目失溫煦。

此症關鍵在於「過服苦寒」損傷陽氣,導致氣血運行無力,需以溫補升陽、和血通竅為治則。


二、方劑組成及治療邏輯

組成與劑量

  • 黃耆(1錢):補脾益氣,升舉陽氣,為君藥,助陽氣上行以通九竅。
  • 升麻(7分)、柴胡(5分):助黃耆升提清陽,引藥上行至頭目。
  • 防風(7分)、白芷(2分)、蔓荊子(3分):祛風止痛、通利頭目,兼散鬱熱。
  • 當歸身(酒洗,5分):養血活血,補肝明目。
  • 炙甘草(5分):補中調和諸藥。

配伍邏輯

  1. 補氣升陽(黃耆、升麻、柴胡):
    • 針對「真氣不通九竅」,補益中氣並升發清陽,使氣血上達目絡。
  2. 祛風散邪(防風、白芷、蔓荊子):
    • 輕清上行,疏散頭面風熱,緩解目赤隐澀,但用量輕,避免耗氣。
  3. 養血和血(當歸):
    • 血為氣之母,補血助氣行,改善血瘀目昏。
  4. 甘緩調中(炙甘草):
    • 守護中焦,協調升散與補益之力。

三、治療原理與推衍功效

  1. 氣血雙補,標本兼治
    • 以黃耆、當歸補氣血,治本虛;以防風、蔓荊子散風熱,治標實。
  2. 升清降濁,通利九竅
    • 升麻、柴胡升清陽,帶動氣血上行;白芷、防風開泄鬱滯,促進頭目氣機流通。
  3. 溫潤並行,防燥傷陰
    • 全方偏溫但無大辛大熱,配當歸養血,甘草緩和,避免過燥。

推論適應症

  • 氣虛兼風熱型眼疾(如慢性結膜炎、視疲勞)。
  • 陽氣不足之頭面疾患(如頭痛、鼻塞因清陽不升者)。

此方體現李東垣「脾胃內傷,百病由生」思想,以補氣升陽為核心,輔以和血祛風,契合「目為肝竅,受氣於五臟」之理論。

傳統服藥法


香白芷2分,蔓荊子3分,炙甘草5分,當歸身(酒洗)5分,柴胡5分,升麻7分,防風7分,黃耆1錢。
助陽和血補氣。
上(口父)咀。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臨臥熱服。
避風處睡,忌風寒及食冷物。
助陽和血湯(《蘭室秘藏》卷上)、助陽活血湯(《東垣試效方》卷五)。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養血、活血通絡的功效,適合氣血不足、風熱上擾所致的眼發後上熱壅、白睛紅、多眵淚、無疼痛,而隱澀難開的患者使用。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氣血壅滯。

相同名稱方劑


助陽和血補氣湯, 出處:《脾胃論》卷下。 組成:香白芷2分,蔓荊子3分,炙甘草5分,當歸身(酒洗)5分,柴胡5分,升麻7分,防風7分,黃耆1錢。 主治:助陽和血補氣。主治:眼發後上熱壅,白睛紅,多眵淚,無疼痛,而隱澀難開,此服苦寒藥太過,而真氣不能通九竅也,故眼昏花不明。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