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煮拔筒方中加入羌活,主要是利用其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
羌活味辛、苦,性溫,歸膀胱、肝經,能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並能通絡止痺。因此,在煮拔筒方中,羌活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驅散外邪,緩解因風寒入侵引起的疼痛、瘙癢等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煮拔筒方中包含獨活,主要是由於其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等功效,與方劑的整體作用相契合。
獨活性溫,入肝經、膀胱經,能散寒除濕、疏風通絡,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煮拔筒方本身也以祛風濕、止痛為主要功效,獨活的加入可增強其疏通經絡、散寒止痛的作用,進一步提升療效。此外,獨活還能活血化瘀,對於因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也有輔助療效。
煮拔筒方中包含紫蘇葉,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 解表散寒: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之效,可驅散風寒,緩解因風寒引起的感冒症狀,如發熱、惡寒、鼻塞等。
- 行氣寬中:紫蘇葉能行氣寬中,理氣止痛,對於因氣滯引起的胸悶、腹脹、胃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煮拔筒方中加入紫蘇葉,能發揮其解表散寒、行氣寬中的功效,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目的。
煮拔筒方中加入艾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止血: 艾葉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血的功效。煮拔筒方多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痛經、月經不調等,艾葉可溫暖子宮,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並能止血,幫助止住經血過多。
- 祛除寒濕,殺蟲止癢: 艾葉還具有祛除寒濕、殺蟲止癢的作用。煮拔筒方中加入艾葉,可以幫助去除體內寒濕,緩解因寒濕引起的疼痛和不適。同時,艾葉也能殺滅寄生蟲,止癢,減少皮膚感染。
「煮拔筒方」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原因有二:
一、 通竅開竅: 水菖蒲性溫,味辛,歸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開竅、消腫止痛之效。可有效改善因痰濁阻竅而引發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言語不清等症狀。
二、 除濕止痛: 水菖蒲亦有祛風除濕、止痛的功效。對於拔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濕氣困阻、疼痛等症狀,水菖蒲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並促進拔筒後的傷口癒合。
煮拔筒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減輕副作用的作用。煮拔筒方中可能包含一些較為寒涼或燥烈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中和其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疼痛、抗炎抗菌等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甘草可以減輕某些藥材的毒性,提升藥效的吸收率。
煮拔筒方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之效。拔筒方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而白芷的疏散風寒作用,可有效改善鼻竅不通、頭昏腦脹等症狀,同時也能緩解因風寒所致的疼痛。
- 消腫排膿,生肌止痛:白芷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排膿、生肌止痛的功效。拔筒方中常加入其他具有消腫排膿作用的藥材,而白芷則可助其消腫排膿,同時促進創口癒合,減輕疼痛。
「煮拔筒方」中加入蔥白,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發散風寒: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外襲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蔥白可以起到解表散寒的作用。
二、 溫中散寒: 蔥白還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可以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胃寒、腹痛等症狀。在「煮拔筒方」中,蔥白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煮拔筒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陰瘡、發背(背部癰疽)屬於「陰證」者,特徵為:
- 瘡勢沉緩:局部堅硬腫痛,久不潰膿,皮下膿毒鬱滯難出。
- 煩躁負石感:因膿毒內壅,氣血不通,患者自覺患處重脹如負石,伴有心神不寧。
- 判別預後:透過竹筒拔吸膿血,觀察膿液色質,可判斷瘡瘍死活——紅黃黏稠者為氣血未敗,易癒;紫黑稀水無膿者,多屬氣血衰敗,難治。
核心作用:利用藥筒溫熱蒸拔之力,透達鬱滯之陰寒膿毒,促其外泄。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藥物配伍分析
辛溫透達組:
- 羌活、獨活:辛散風濕,開通腠理,助陽氣外達,破除陰瘡之凝滯。
- 白芷:芳香走竄,既可散結消腫,又能排膿止痛,針對「不潰不膿」之關鍵。
- 紫蘇、連鬚蔥:辛溫發表,與艾葉協同溫通經絡,引藥力透入瘡底。
溫通化毒組:
- 蘄艾:溫熱逐寒,配合菖蒲芳香化濕,助氣血流通,化解陰瘡濕毒。
- 鮮菖蒲:開竅化痰,兼具殺蟲之效,用於腐穢膿血蘊結之證。
調和緩衝組:
- 甘草:甘緩和中,調解諸藥峻烈之性,避免過度耗傷正氣。
(2)竹筒物理作用
- 竹筒蒸煮:藥汁蒸汽穿透竹筒內壁,與竹中甘寒清熱之性結合,形成溫潤透拔之力。
- 負壓吸膿:竹筒冷卻後產生吸力,拔引深部膿血外出,屬「藥灸」與「拔罐」複合之法。
(3)治療原理總論
此方以「辛溫開泄」為主軸:
- 破陰凝:針對陰瘡寒濕膠結、氣血不行的病機,以辛溫藥群解散鬱滯。
- 托膿毒:藉蒸煮藥力與竹筒吸拔,仿「切開引流」之效,使膿毒有出路,緩解內壓。
- 辨吉凶:以膿質判斷氣血盛衰,體現「膿為氣血所化」的傳統外科辨證思想。
三、特色與侷限
- 適應症選擇性強:僅用於陰證遲潰者,陽證熱毒熾盛者禁用,恐助熱傷絡。
- 外治與內治結合:需配合內服溫托之劑(如陽和湯),標本兼顧方能顯效。
傳統服藥法
羌活5錢,獨活5錢,紫蘇5錢,蘄艾5錢,鮮菖蒲5錢,甘草5錢,白芷5錢,連須蔥3兩。
預用口徑1寸2分或1寸3分新鮮嫩竹1段,長7寸,一頭留節,用刀刮去外青,留內白一半,約厚1分許,靠節鑽1小孔、以杉木條塞緊,將上藥放入筒內,筒口用蔥塞之,將筒橫放鍋內,以物壓,勿得
此法陰瘡十五日前後,堅硬不潰不膿者宜之,如陽瘡易潰易膿者不用。
倒出筒中物,看如有膿一二杯許,膿血相粘,鮮明紅黃之色,乃是活瘡,治必終愈;如拔出物色純是敗血,氣穢紫黑,稀水而無膿意相粘者,此氣血內敗,肌肉不活,必是死瘡,強治亦無功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陰瘡發背患者,若有發熱、口渴、尿黃等症狀,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本方。
- 本方具有散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本方具有散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煮拔筒方, 出處:《徐評外科正宗》卷二。 組成:羌活5錢,獨活5錢,紫蘇5錢,蕲艾5錢,鮮菖蒲5錢,甘草5錢,白芷5錢,連須蔥3兩。 主治:陰瘡發背,堅硬將潰不潰,膿毒不得外出,乃生煩躁,重如負石。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