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煮拔筒方中加入羌活,主要是利用其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
羌活味辛、苦,性溫,歸膀胱、肝經,能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並能通絡止痺。因此,在煮拔筒方中,羌活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驅散外邪,緩解因風寒入侵引起的疼痛、瘙癢等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煮拔筒方中包含獨活,主要是由於其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等功效,與方劑的整體作用相契合。
獨活性溫,入肝經、膀胱經,能散寒除濕、疏風通絡,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煮拔筒方本身也以祛風濕、止痛為主要功效,獨活的加入可增強其疏通經絡、散寒止痛的作用,進一步提升療效。此外,獨活還能活血化瘀,對於因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也有輔助療效。
煮拔筒方中包含紫蘇葉,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 解表散寒: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之效,可驅散風寒,緩解因風寒引起的感冒症狀,如發熱、惡寒、鼻塞等。
- 行氣寬中:紫蘇葉能行氣寬中,理氣止痛,對於因氣滯引起的胸悶、腹脹、胃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煮拔筒方中加入紫蘇葉,能發揮其解表散寒、行氣寬中的功效,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目的。
煮拔筒方中加入艾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止血: 艾葉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血的功效。煮拔筒方多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痛經、月經不調等,艾葉可溫暖子宮,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並能止血,幫助止住經血過多。
- 祛除寒濕,殺蟲止癢: 艾葉還具有祛除寒濕、殺蟲止癢的作用。煮拔筒方中加入艾葉,可以幫助去除體內寒濕,緩解因寒濕引起的疼痛和不適。同時,艾葉也能殺滅寄生蟲,止癢,減少皮膚感染。
「煮拔筒方」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原因有二:
一、 通竅開竅: 水菖蒲性溫,味辛,歸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開竅、消腫止痛之效。可有效改善因痰濁阻竅而引發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言語不清等症狀。
二、 除濕止痛: 水菖蒲亦有祛風除濕、止痛的功效。對於拔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濕氣困阻、疼痛等症狀,水菖蒲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並促進拔筒後的傷口癒合。
煮拔筒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減輕副作用的作用。煮拔筒方中可能包含一些較為寒涼或燥烈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中和其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疼痛、抗炎抗菌等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甘草可以減輕某些藥材的毒性,提升藥效的吸收率。
煮拔筒方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之效。拔筒方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而白芷的疏散風寒作用,可有效改善鼻竅不通、頭昏腦脹等症狀,同時也能緩解因風寒所致的疼痛。
- 消腫排膿,生肌止痛:白芷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排膿、生肌止痛的功效。拔筒方中常加入其他具有消腫排膿作用的藥材,而白芷則可助其消腫排膿,同時促進創口癒合,減輕疼痛。
「煮拔筒方」中加入蔥白,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發散風寒: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外襲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蔥白可以起到解表散寒的作用。
二、 溫中散寒: 蔥白還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可以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胃寒、腹痛等症狀。在「煮拔筒方」中,蔥白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煮拔筒方 」
中藥方劑「煮拔筒方」,是一個由羌活、獨活、紫蘇葉、艾葉、水菖蒲、甘草、白芷、蔥白組成的方劑,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活血化瘀、溫經補陽等功效,主治陰瘡生長在背部,堅硬結實,將要潰爛又不潰爛,膿毒無法排出,於是產生煩躁不安,感到沉重如負重石。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艾葉: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補陽、調經、止血、祛風除濕、安胎、止咳化痰、溫裡溫中、活絡止痛、通經絡等功效。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蔥白:性味辛溫,具有發散風寒、解表透疹、發汗解表、通陽、利尿、解毒、祛風除濕、安胎、驅蟲殺蟲、通經絡、清熱解毒等功效。
獨活: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羌活: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
紫蘇葉: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等功效。
水菖蒲:性溫,具有化痰開竅、除濕健胃、殺蟲止癢之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煮拔筒方」是一個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活血化瘀、溫經補陽等功效的方劑,主治陰瘡生長在背部,堅硬結實,將要潰爛又不潰爛,膿毒無法排出,於是產生煩躁不安,感到沉重如負重石。
傳統服藥法
羌活5錢,獨活5錢,紫蘇5錢,蘄艾5錢,鮮菖蒲5錢,甘草5錢,白芷5錢,連須蔥3兩。
預用口徑1寸2分或1寸3分新鮮嫩竹1段,長7寸,一頭留節,用刀刮去外青,留內白一半,約厚1分許,靠節鑽1小孔、以杉木條塞緊,將上藥放入筒內,筒口用蔥塞之,將筒橫放鍋內,以物壓,勿得
此法陰瘡十五日前後,堅硬不潰不膿者宜之,如陽瘡易潰易膿者不用。
倒出筒中物,看如有膿一二杯許,膿血相粘,鮮明紅黃之色,乃是活瘡,治必終愈;如拔出物色純是敗血,氣穢紫黑,稀水而無膿意相粘者,此氣血內敗,肌肉不活,必是死瘡,強治亦無功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陰瘡發背患者,若有發熱、口渴、尿黃等症狀,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本方。
- 本方具有散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本方具有散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煮拔筒方, 出處:《徐評外科正宗》卷二。 組成:羌活5錢,獨活5錢,紫蘇5錢,蕲艾5錢,鮮菖蒲5錢,甘草5錢,白芷5錢,連須蔥3兩。 主治:陰瘡發背,堅硬將潰不潰,膿毒不得外出,乃生煩躁,重如負石。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