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逐瘟神聖丹」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瘟疫多為熱毒所致,大黃可清熱解毒,降低體內熱毒,減輕瘟疫症狀。
- 瀉下通便: 大黃具通便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排除體內毒素,減輕腸胃負擔,利於機體恢復。瘟疫常引起發熱、便祕等症狀,大黃可通便排毒,緩解症狀,促進康復。
「逐瘟神聖丹」方劑中加入玄參,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玄參味甘苦寒,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瘟疫多屬熱毒熾盛,玄參可清熱解毒,抑制病邪,緩解發熱、咽痛、口渴等症狀。
- 滋陰潤燥:玄參兼具滋陰潤燥之效。瘟疫常耗傷津液,導致氣陰兩虛,玄參可滋陰生津,緩解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並有助於恢復元氣。
「逐瘟神聖丹」方劑中使用柴胡,主要是基於其疏肝解鬱、清熱解表的功效。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善於疏肝理氣,解鬱散結,尤其適合治療肝氣鬱結、寒熱往來、胸脅脹滿、心煩易怒等症狀。瘟疫多發於春夏之交,此時人體容易感受外邪,出現發熱、頭痛、惡寒等症狀,柴胡能清熱解表,配合其他藥物,有助於驅散外邪,達到解毒消炎的作用,進而達到「逐瘟」的效果。
「逐瘟神聖丹」方劑中使用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止渴之效。瘟疫多由外邪入侵,引發熱毒壅盛,石膏能清熱解毒,降火消炎,可有效控制病情發展。
- 涼血止血: 瘟疫常伴隨血熱妄行,出現出血症狀。石膏能涼血止血,清熱解毒,可有效控制出血,減輕病情。
總之,石膏在「逐瘟神聖丹」中起著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重要作用,有助於緩解瘟疫引起的發熱、口渴、出血等症狀,是治療瘟疫的重要藥物。
逐瘟神聖丹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潤肺: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清熱潤肺、養陰生津的功效。瘟疫多為熱毒之邪,可引發肺熱、咳嗽、口渴等症狀,麥門冬能清熱瀉火,潤肺止咳,緩解瘟疫所致的肺熱症狀。
- 益氣生津: 麥門冬還可益氣生津,滋養肺陰,對於瘟疫導致的津液不足,口乾舌燥,氣虛乏力等症狀,也有一定緩解作用。
「逐瘟神聖丹」中加入荊芥,乃取其辛溫解表之效,用以驅散外感風邪,達到逐瘟之目的。
荊芥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疏風散熱、止癢消腫之功。對於外感風寒、風熱,以及流行性感冒等症,皆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此外,荊芥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對於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也有一定療效。因此,在「逐瘟神聖丹」中加入荊芥,能夠有效地驅散外邪,達到逐瘟解毒之效。
逐瘟神聖丹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熱毒,清熱涼血: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養血柔肝之效。瘟疫多伴隨發熱、口渴、血熱等症狀,白芍可清解熱毒,緩解體內熱勢,並滋養血液,有助於恢復正常體溫。
- 和解脾胃,緩解腹痛:白芍還可和解脾胃,緩解瘟疫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瘟疫易傷脾胃,導致消化功能失調,白芍可起到調和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幫助患者恢復體力。
綜上,白芍在逐瘟神聖丹中發揮着重要的清熱解毒、養血和脾的功效,有助於患者早日康復。
「逐瘟神聖丹」方劑中使用滑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滑石性寒滑,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瘟疫流行時,常伴隨高熱、毒邪入侵等症狀,滑石能清熱解毒,降低體溫,緩解毒邪對人體的傷害。
- 利濕排毒: 滑石能利尿通淋,將體內毒素及濕熱之邪排出體外,有助於恢復人體正氣,抵禦瘟疫的侵襲。此外,滑石還能促進汗液排出,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因此,滑石在「逐瘟神聖丹」方劑中發揮清熱解毒、利濕排毒的功效,有助於驅除瘟疫,恢復健康。
逐瘟神聖丹方中包含天花粉,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熱解毒,尤其善於治療溫熱病邪引起的熱毒內盛,以及熱邪傷津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在逐瘟神聖丹中,天花粉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發揮清熱解毒、化解瘟疫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病患的熱毒症狀,促進身體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逐瘟神聖丹主治「瘟疫」,古代所謂瘟疫,泛指具強烈傳染性、發病急驟且症狀相似的熱性疾病,屬中醫「溫病」「疫病」範疇。此方以「逐瘟」為名,強調其驅除疫毒、清解熱邪之效,推測其適用於瘟疫初起或熱毒熾盛階段,症見高熱、煩渴、頭痛、身痛,甚或譫妄、斑疹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主,兼顧養陰、透邪、瀉下,組方邏輯可分三層解析:
1. 清瀉陽明熱毒
- 大黃(3錢):瀉熱通腑,使瘟疫熱毒從下而解,符合「溫病下不嫌早」之理。
- 石膏(2錢):清解氣分熾熱,直折高熱。
- 滑石(3錢):利溼泄熱,導邪從小便出。
- 天花粉(3錢):清熱生津,兼解熱毒。
配伍意義:大黃與石膏同用,瀉火與清熱並行;滑石協同利尿,使熱邪多路外泄。
2. 疏解少陽鬱熱
- 柴胡(1錢):透達少陽半表半里之邪,防止熱毒鬱遏。
- 荊芥(1錢):辛散表邪,透熱外達,助柴胡疏解透邪。
配伍意義:少陽為三焦樞紐,瘟疫熱毒易鬱滯於此,柴胡、荊芥聯用,可疏通氣機,避免熱毒內陷。
3. 養陰護正防耗傷
- 麥冬(3錢):滋陰潤燥,防熱毒傷津。
- 白芍(3錢):斂陰和營,緩解熱邪耗陰之筋脈拘急。
- 「去參」(疑為人參或沙參,原方未明):若為人參則補氣生津,沙參則養陰清熱,均為扶正抗邪之需。
配伍意義:瘟疫易耗氣傷陰,養陰藥可防邪熱劫陰,成「祛邪不傷正」之局。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清、透、下、養」四法並舉:
- 清熱為主:石膏、天花粉、滑石直折火熱。
- 透邪外出:柴胡、荊芥開鬱透表,給邪出路。
- 瀉下排毒:大黃通腑瀉熱,截斷熱毒內結。
- 養陰扶正:麥冬、白芍等顧護陰液,防正氣潰散。
適用於瘟疫熱毒壅盛,表裡俱熱、津液初傷之證,體現中醫治療瘟疫「清熱解毒爲先,順護津液爲要」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大黃3錢,去參5錢,柴胡1錢,石膏2錢,麥冬3錢,荊芥1錢,白芍3錢,滑石3錢,天花粉3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瘟疫初期,症見發熱、頭痛、身痛、口渴、煩躁、尿黃、大便秘結等。若症狀較重,可加用黃連、黃芩等清熱解毒之品;若兼有腹痛、腹瀉,可加用白朮、茯苓等健脾益氣之品;若兼有咳嗽、痰多,可加用桑白皮、杏仁等止咳化痰之品。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逐瘟神聖丹, 出處:《石室秘錄》卷五。 組成:大黃3錢,玄參5錢,柴胡1錢,石膏2錢,麥冬3錢,荊芥1錢,白芍3錢,滑石3錢,天花粉3錢。 主治:瘟疫。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