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寒趁痛散

ZHU HAN CHEN T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脾經 19%
腎經 13%
心經 11%
肝經 11%
膀胱經 9%
胃經 9%
膽經 2%
肺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逐寒趁痛散中包含麻黃,主要由於麻黃具有以下功效:

  1. 發汗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能發散風寒,宣通肺氣,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2. 通鼻竅: 麻黃具有通鼻竅、止鼻塞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引起的鼻塞、流鼻涕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在逐寒趁痛散中,麻黃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增強發汗解表、通鼻竅的效果,幫助患者驅散風寒,緩解疼痛。

逐寒趁痛散中包含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凝滯經絡所致的疼痛,肉桂能夠溫通經脈,驅散寒邪,從而緩解疼痛症狀。
  2. 引藥入腎: 逐寒趁痛散主要針對腎臟寒邪所致的疼痛,而肉桂善於走腎經,能夠引領其他藥效直達病所,增強治療效果。

因此,肉桂在逐寒趁痛散中起着溫經散寒、引藥入腎的作用,對於治療寒邪凝滯經絡所致的疼痛具有重要的意義。

逐寒趁痛散中包含紫蘇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頭痛、發熱、惡寒等症狀,紫蘇葉能有效驅散寒氣,緩解病症。
  2. 行氣止痛:紫蘇葉氣味芳香,可行氣止痛,有助於緩解寒邪入侵所導致的疼痛。對於寒邪凝滯經絡,導致的肢體疼痛、胸悶氣短等,紫蘇葉能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逐寒趁痛散」方劑中包含「藿香」,主要原因如下:

  1. 祛寒止痛: 藿香性辛溫,具有散寒解表、化濕止痛的功效。此方以驅散寒邪、止痛為主,藿香的辛溫之性可溫經散寒,並能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止痛的效果。
  2. 芳香開竅: 藿香氣味芳香,能開宣肺氣,有助於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進而改善因寒邪阻滯所致的疼痛症狀。

總之,藿香在「逐寒趁痛散」中既能驅散寒邪,又能止痛開竅,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療效。

逐寒趁痛散中包含羌活,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寒濕止痛: 羌活性溫,味辛,具有祛風寒濕、止痛之功效。該方劑旨在驅散寒邪,止痛消腫,羌活能有效發揮驅散寒邪、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整體療效。
  2. 疏通經絡: 羌活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利於藥物更有效地到達病竈部位,發揮藥效。

逐寒趁痛散中包含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經散寒: 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細辛,可以溫通經絡,驅散寒邪,減輕疼痛。
  2. 通鼻竅: 細辛辛溫通竅,可開通鼻竅,改善因寒邪阻滯鼻竅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對於寒邪入侵導致的頭痛、鼻痛等症狀,細辛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逐寒趁痛散中加入細辛,既能溫經散寒,又能通鼻竅,可有效治療寒邪入侵引起的疼痛。

逐寒趁痛散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祛寒止痛: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祛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客於脾胃,導致脘腹冷痛、食慾不振、大便溏瀉等症狀,白朮能溫中健脾,燥濕祛寒,從根本上改善脾胃功能,進而緩解疼痛。
  2. 補氣固表,增強抵抗力:白朮還具有補氣固表的作用,能增強人體抵抗力,抵禦外邪侵襲。對於寒邪入侵,導致的體虛乏力、易感冒等症狀,白朮能補益脾氣,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止寒邪反覆入侵。

因此,白朮在逐寒趁痛散中,發揮著溫中健脾、祛寒止痛、補氣固表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逐寒趁痛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於經絡,導致疼痛之症。茯苓可利水滲濕,使體內寒濕之氣排出,有助於解除寒邪對經絡的阻滯,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健脾益氣:茯苓亦具健脾益氣之功。寒邪客於經絡,易損傷脾氣,導致氣虛乏力。茯苓補脾益氣,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禦寒邪,改善疼痛症狀。

逐寒趁痛散中包含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祛寒止痛: 防己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祛風寒、止痛的作用。方劑中以防己配合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等,共同發揮祛風散寒、止痛的效果,用於治療寒邪客於經絡引起的疼痛,例如風寒濕痹、肢體疼痛等。
  2. 利水消腫: 防己兼具利水消腫之效,對於寒邪阻滯經絡,導致水液停滯所引起的腫脹,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在逐寒趁痛散中,防己與其他利水藥物配合,能夠更好地消腫止痛,改善患者的症狀。

逐寒趁痛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逐寒趁痛散屬辛溫解表方,藥性偏燥烈,甘草味甘性平,能緩和藥性,避免傷陰耗氣,使藥力平和,更易被人體接受。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如增強麻黃髮汗解表之功,減輕桂枝的燥熱之性,使藥效更加顯著,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綜上,甘草在逐寒趁痛散中起着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主治功效


逐寒趁痛散,又名逐寒乘統散,是中醫治療腳氣病的經典方劑,由麻黃、甘草、白朮、茯苓、藿香、羌活、肉桂、細辛、紫蘇葉、防己等十味藥材組成。

麻黃:辛溫,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

甘草:甘平,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白朮:甘溫,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茯苓:甘淡,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藿香: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

羌活:辛溫,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肉桂:溫辛,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

細辛:辛溫,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

紫蘇葉:辛溫,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

防己:苦辛,微溫,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止咳化痰、利水滲濕、活絡止痛、破血消癥。

逐寒趁痛散具有祛風除濕、溫陽散寒、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主治腳氣病是由寒冷、潮濕引起的足部疾病,症狀包括足部疼痛、腫脹、發紅、脫皮等。逐寒趁痛散通過溫陽散寒、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來緩解腳氣病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麻黃1錢半,官桂1錢,紫蘇1錢,藿香1錢,羌活1錢,細辛1錢,白朮8分,茯苓8分,防己1錢2分,甘草4分。
寒甚,加乾薑(炮)、附子(炮)各1錢。
上銼。
加生薑3片,水煎,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散寒除濕的功效,因此不宜在感冒初期、體虛、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等人群使用。

相關疾病


腳氣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逐寒趁痛散, 出處:《濟陽綱目》卷七十七。 組成:麻黃1錢半,官桂1錢,紫蘇1錢,藿香1錢,羌活1錢,細辛1錢,白朮8分,茯苓8分,防己1錢2分,甘草4分。 主治:寒濕腳氣。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