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珠粉丸中含有犀角,其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犀角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斑疹紫黑、吐血衄血、血熱妄行等症。古籍記載,犀角具有解毒消腫、涼血止血之功效,能有效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等病症,而珠粉丸正是針對此類病症而設。
- 古代珍貴藥材:在古代,犀角被視為珍貴藥材,其藥用價值被高度重視。珠粉丸作爲名貴方劑,往往選用珍貴藥材,以增強藥效。
珠粉丸中包含硃砂,其主要原因在於: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硃砂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 清熱解毒: 硃砂亦具清熱解毒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咽喉腫痛等。
然而,硃砂含汞,長期服用或過量服用可能造成汞中毒,因此使用需謹慎,並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珠粉丸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藥性、調和諸藥: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作用。珠粉丸方劑中可能含有較為燥烈或偏寒的藥物,加入甘草可緩解藥性,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或副作用,使藥物更加平和,達到更好的療效。
- 增強療效:甘草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與黃芪搭配,可以增強補氣作用;甘草與大黃搭配,可以增強瀉下作用。在珠粉丸方劑中,甘草可能與其他藥物相互協同,發揮更好的治療作用。
珠粉丸中包含苦參,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
苦參味苦性寒,入肺、胃、大腸經,可清熱瀉火,尤其擅長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珠粉丸常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瘡瘍等皮膚病,而苦參的清熱燥濕作用可以有效去除皮膚病竈中的濕熱之邪,同時其殺蟲止癢功效也能減輕瘙癢,促進皮膚病的康復。
此外,苦參還有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抵禦外來細菌的入侵,進一步增強珠粉丸的療效。
珠粉丸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芒硝性寒,味鹹,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軟堅散結、通便瀉下的功效。珠粉丸主要用於治療熱病煩躁、神昏譫語、口渴便祕等症,芒硝的清熱瀉火作用可有效緩解病症。
2. 引藥下行: 芒硝性重,入下焦,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以將其他藥物引導至病竈部位,提高藥效。珠粉丸中其他藥物如珍珠、石膏等,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芒硝的引藥下行作用可以促進這些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珠粉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時氣熱毒,心神煩躁,狂亂欲走」,此類症狀屬熱毒內熾、擾動心神所致,常見於外感溫熱病或內傷雜病中熱邪壅盛之證。熱毒燔灼,上擾神明,故見煩躁狂走;熱鬱下焦,則可能伴隨二便不利或濕熱下注之象。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解毒
- 黃柏、青黛:黃柏苦寒,清下焦濕熱;青黛咸寒,擅解熱毒,尤善清肝火,二者協同瀉火解毒,針對熱毒熾盛之病機。
- 蛤粉(海蛤殼製成):咸寒清熱化痰,助黃柏、青黛泄熱,兼能軟堅散結,防熱毒瘀滯。
燥濕止利
- 椿根皮:苦澀寒,清熱燥濕、收斂固澀,既能治熱毒下痢,又可防津液過耗。
- 滑石:甘淡寒,利濕通淋,導熱毒從小便出,與椿根皮一斂一利,調和二便。
溫中調和
- 黑薑(炮薑):辛溫,反佐諸寒涼藥,防冰伏邪氣,兼能溫脾止瀉,緩和寒藥傷胃之弊。
- 神曲:健脾消食,助運化以防濕熱復生,亦顧護中焦。
整體配伍思路
全方以「清熱解毒」為主軸,兼顧「分消濕熱」(從二便而解),佐以溫中和胃之品,形成「寒熱並用、通澀結合」的結構。針對熱毒夾濕、上擾心神、下迫腸腑之證,既直折火勢,又調理氣機通路(如小便通利、大腸收斂),使邪有去路而正氣不傷。
推論可能的延伸應用
除原文所述主治外,此方或可用於:
- 濕熱痢疾(見裏急後重、赤白夾雜);
- 肝經鬱火挾濕之煩躁脅痛;
- 下焦濕熱所致之帶下、淋濁等證。
然須嚴格辨證,把握「熱毒濕鬱」之核心病機。
傳統服藥法
椿根皮、黑薑、蛤粉、黃柏、滑石、神曲、青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鎮心安神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珠粉丸, 出處:《醫家四要》卷三引《金鑑》。 組成:椿根皮、黑薑、蛤粉、黃柏、滑石、神曲、青黛。 主治:濕熱所致的赤白濁帶下。
珠粉丸, 出處:《聖惠》卷十五。 組成:珠粉1兩(研),犀角屑1兩,朱砂半兩(細研),甘草2兩(銼,生用),苦參1兩(銼),川朴消1兩(細研)。 主治:時氣熱毒,心神煩躁,狂亂欲走。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