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聖丸

至聖丸

ZHI SHE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6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4%
脾經 21%
大腸經 14%
肺經 10%
肝經 6%
膽經 6%
膀胱經 3%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腎經 3%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肝經
膽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至聖丸方劑中包含丁香,主要因其藥性辛溫,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1. 溫中降逆:丁香味辛性溫,可溫暖脾胃,助消化,並能降逆止嘔,對於因脾胃虛寒、氣逆上衝而引起的嘔吐、呃逆等症狀有良好效果。

2. 溫腎壯陽:丁香入腎經,能溫腎陽,助陽氣,對於腎陽不足、陽虛寒症,如腰膝酸冷、陽痿早洩等,有一定改善作用。

因此,至聖丸中加入丁香,能有效地溫中降逆,溫腎壯陽,提升整體療效。

至聖丸中加入青皮,主要是基於其行氣化滯、理氣止痛的功效。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並能消食化積。

方劑中若有肝氣鬱結、脾胃不和等症狀,青皮能通過疏肝理氣、消食化積的作用,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肝氣鬱結,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治療目的。因此,青皮在至聖丸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

至聖丸方劑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歸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解鬱、止痛的效果,可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胸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2. 健脾消食: 木香亦能健脾胃,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調理作用。

因此,至聖丸方劑中加入木香,有助於行氣止痛、健脾消食,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至聖丸中加入厚朴,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化濕: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化濕、燥濕消痰的功效。至聖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腹脹、腹痛、泄瀉等症。厚朴可以疏通氣機,幫助脾胃運化水濕,從而緩解腹脹、腹痛等症狀。
  2. 降逆止嘔:厚朴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因脾胃濕熱、氣機不暢引起的嘔吐,厚朴可以理氣降逆,止嘔止瀉,配合其他藥物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至聖丸中加入橘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止咳化痰:橘紅性溫,味辛,歸肺、肝經。其揮發油成分能擴張支氣管,促進痰液排出,並能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咳嗽等症狀。對於因肝氣不舒、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痰多,至聖丸中加入橘紅可起到疏肝理氣、止咳化痰的作用。
  2. 輔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橘紅與其他藥物搭配使用,可增強藥效。例如,與川貝、枳殼等藥物合用,可更有效地化痰止咳;與柴胡、枳實等藥物合用,可更有效地疏肝理氣。因此,至聖丸中加入橘紅,可輔助其他藥物發揮療效,提高藥效。

至聖丸中包含使君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驅蟲止瀉:使君子性溫味甘,具有驅蟲止瀉的功效。其有效成分使君子醇能有效殺滅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並可緩解由蟲積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2.健脾和胃:使君子亦有健脾和胃的作用,能促進消化,增強食慾。在至聖丸中,使君子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驅蟲、健脾和胃的功效,達到治本之效。

至聖丸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中散寒: 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2. 降逆止嘔: 肉荳蔻能降逆止嘔,對於胃氣上逆、嘔吐不止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至聖丸的組成中,肉荳蔻與其他藥物相配伍,能發揮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痛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至聖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冷疳,不時洩瀉,虛汗不止」。

  1. 冷疳:指小兒因脾胃虛寒或腎陽不足,導致消化不良、腹脹消瘦、四肢不溫等症狀。
  2. 不時洩瀉:因脾胃虛寒,運化無力,水穀不化而下利。
  3. 虛汗不止:氣虛或陽虛,衛外不固,腠理疏鬆而汗出。

綜合來看,此證屬脾腎陽虛,寒氣內盛,兼有氣血不足或風濕阻絡之象。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溫陽補氣主藥

  • 附子(炮):大補腎陽,散寒止痛,針對冷疳、泄瀉之寒象。
  • 肉蓯蓉牛膝:補腎益精,強筋骨,助附子溫補下元。
  • 黃耆:益氣固表,治虛汗不止,並提升脾胃功能。
  • 續斷骨碎補:補肝腎,續筋骨,兼祛風濕,適用於虛損兼風濕者。

祛風濕、通經絡

  • 海桐皮萆薢威靈仙:祛風濕、舒筋活絡,可能改善肢體冷痛或風濕痹阻。
  • 防風:散風除濕,固表止汗,輔助黃耆治療虛汗。
  • 狗脊:補肝腎,強腰膝,兼祛風濕,適用於虛寒兼風濕者。

行氣活血止痛

  • 木香:行氣止痛,調理脾胃氣滯,改善腹脹。
  • 乳香沒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可能用於氣血不暢之痛證。
  • 木鱉子(有小毒):散結消腫,通絡止痛,但需注意用量。

溫中散寒

  • 茴香子蒺藜子:溫中理氣,散寒止痛,助脾胃運化,緩解冷疳腹瀉。

整體治療原理

  1. 溫補脾腎陽虛:以附子、肉蓯蓉、黃耆為主,補陽益氣,改善虛寒、泄瀉、虛汗。
  2. 祛風濕、通經絡:針對可能的風濕痹阻或氣血不暢,用海桐皮、威靈仙等藥兼顧通路。
  3. 行氣活血:木香、乳香等藥調理氣滯血瘀,助陽氣流通。
  4. 固澀止瀉:雖未直接用澀藥,但溫陽補氣可間接改善泄瀉。

此方適用於脾腎陽虛兼風濕阻絡之證,可能伴隨肢體冷痛、腹瀉、虛汗等症狀,通過溫補、祛風、活血的綜合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牛膝(去苗,酒浸,焙乾)1兩,海桐皮(銼)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防風(去叉)1兩,萆薢1兩,狗脊(黑者,去毛)1兩,黃耆(銼)1兩,蒺藜子(沙苑者,炒)1兩,茴香子(舶上者,炒)1兩,威靈仙1兩,續斷1兩,木香1兩,骨碎補4兩,木鱉子(去殼)2兩,乳香(研)半兩,沒藥(研)各半兩。
上藥除研者外,為細末,再同和勻,以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嚼,木瓜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至聖丸性溫,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瀉的功效,適合小兒冷疳、不時泄瀉、虛汗不止等症狀。但脾胃虛寒、大便溏薄者慎用。

相關疾病


麻痺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多痰大量汗出(病危時)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至聖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一。 組成:臭橘100枚(去核瓤,銼),枳殼(去瓤,銼)半斤,黃連(去須)5兩。 主治:一切痔疾。

至聖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吉氏家傳》。 組成:厚朴(去皮,薑制)、黃柏(略去皮,以雞子白塗,炙黃熟,如乾再上)、當歸(酒浸)各等分。 主治:小兒五色痢。

至聖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三。 組成:丁香1錢,青皮1錢,木香2錢,紫厚朴(制)2錢,橘紅2錢,使君子(焙)2錢,肉豆蔻(濕紙裹煨)2錢。 主治:小兒冷疳,不時泄瀉,虛汗不止。

至聖丸, 出處:《聖濟總錄》一七三。 組成:使君子(去殼)20枚,肉豆蔻(去殼)1枚,丁香1錢,陳曲(炒)1錢,雄黃(研)1錢,熊膽(研)1錢,麝香(研)半錢,訶黎勒皮1分。 主治:小兒疳痢,腹脹肌瘦,泄瀉不止。

至聖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牛膝(去苗,酒浸,焙乾)1兩,海桐皮(銼)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防風(去叉)1兩,萆薢1兩,狗脊(黑者,去毛)1兩,黃耆(銼)1兩,蒺藜子(沙苑者,炒)1兩,茴香子(舶上者,炒)1兩,威靈仙1兩,續斷1兩,木香1兩,骨碎補4兩,木鱉子(去殼)2兩,乳香(研)半兩,沒藥(研)半兩。 主治:風氣身體疼痛,筋脈拘急,手足麻木,睡卧多涎,及丹田虛冷。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