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止瀉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對於因脾虛濕盛導致的腹瀉,茯苓能健脾固澀,利濕止瀉,使腸胃功能恢復正常。
2. 和中寧心: 茯苓能寧心安神,對於因心脾不和、思慮過度、精神緊張而導致的腹瀉,茯苓能起到緩解心神不安,穩定情緒的作用,有助於止瀉。
止瀉丸中加入薄荷,主要考量其清涼解表、疏風散熱的功效。
薄荷味辛、性涼,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癢止痛、解毒消腫等作用。對於因風寒外襲、暑熱內侵引起的腹瀉,薄荷可以清熱解表,驅散風寒,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止瀉的效果。
此外,薄荷還有提神醒腦的作用,可緩解因腹瀉引起的頭暈、乏力等症狀,提高患者的舒適度。
止瀉丸中使用陳倉米,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固澀止瀉:陳倉米性味甘溫,具有健脾止瀉的功效。其富含澱粉,能吸附腸道中的水分,減少腹瀉。
- 補中益氣:陳倉米能補益脾胃,增強腸道消化吸收功能,從而提高抵抗力,減少腹瀉的發生。
此外,陳倉米易於消化吸收,不會加重腸胃負擔,適合各種人羣使用。
止瀉丸方劑中加入紫蘇梗,主要考量其解表散寒與行氣止痛的功效。
紫蘇梗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紫蘇梗能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緩解腸胃痙攣,達到止瀉的效果。
此外,紫蘇梗還能促進消化,幫助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助於改善因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
止瀉丸中加入藿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化濕: 藿香性辛溫,具有解表散寒、化濕止嘔的作用。對於因外感風寒或濕邪入侵,導致脾胃虛弱、寒濕內阻而引起的腹瀉,藿香可起到解表散寒、化濕止瀉的作用。
- 行氣止痛: 藿香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能疏肝理氣,和胃止痛。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腹瀉,藿香可起到行氣止痛,緩解疼痛的作用。
總之,藿香在止瀉丸中,既能解表化濕,又能行氣止痛,對於多種原因引起的腹瀉都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止瀉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解表,止瀉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外襲引起的腹痛、腹瀉,防風能解表散寒,止痛止瀉。
- 調和藥性: 止瀉丸中往往包含其他寒涼性藥物,以止瀉為主。加入溫性的防風,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的過度刺激,使藥效更溫和、安全。
總之,防風在止瀉丸中發揮疏風解表、止瀉止痛和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止瀉丸 」,主要成分有:茯苓、薄荷、陳倉米、紫蘇梗、藿香、防風等。
薄荷性辛涼,歸肺、肝經;具有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止血、降氣、透疹、疏肝解鬱、清熱解毒等功效。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紫蘇梗性溫,味辛。具有辛溫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利氣、寬中除煩、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等功效。
藿香性溫,味辛。具有芳香化濕、燥濕解暑、理氣化滯、和胃止嘔、止瀉收濕、消炎止痛、解毒抗菌等功效。
陳倉米性平,味甘澀。具有益氣補虛、健脾養胃、寧心安神、清熱止瀉等功效。
「止瀉丸」具有腹瀉、大便稀薄、次數頻繁的功能。
傳統服藥法
肉豆蔻5兩,滑石春1兩、夏2兩、秋1兩半。寒,加神曲(炒)、吳茱萸;熱,加黃連、茯苓;滑,加訶子(煨)。
(《赤水玄珠》卷八)。《赤水玄珠》本方用法:上為末,擂飯為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止瀉丸, 出處:《脈因證治》卷上。 組成:肉豆蔻5兩,滑石(春1兩、夏2兩、秋1兩半)。 主治:泄瀉。
止瀉丸, 出處:《丁甘仁家傳珍方選》。 組成:雲苓2兩,薄荷4錢,陳倉米4兩,蘇梗4錢,藿香4錢,防風4錢,煙灰1兩。 主治:泄瀉。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