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引水散方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用以加強全方利水消腫、健脾和中的作用。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其利水滲濕之功,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利水消腫。同時,白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進一步促進水液代謝,防止水腫復發。
因此,白朮在引水散方中,既能幫助利水消腫,又能健脾和中,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引水散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澤瀉味甘淡,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瀉熱除煩的功效。引水散常用於治療水濕內停、小便不利、水腫等症,而澤瀉的利水滲濕作用,可有效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水腫。
- 清熱解暑: 夏季濕熱盛行,容易導致暑濕內蘊,引發一系列不適。澤瀉除了利水滲濕外,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暑作用,可協助引水散清熱解暑,緩解暑熱引起的症狀。
因此,引水散中加入澤瀉,充分發揮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暑的功效,有助於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病症。
引水散方劑中包含豬苓,主要原因如下:
- 利水滲濕: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引水散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豬苓的利水作用能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水腫。
- 健脾益氣:豬苓兼具健脾益氣之效。引水散中常與茯苓、澤瀉等藥物配伍,共同發揮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從根本上改善水腫的病因,使療效更佳。
引水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引火歸元: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經、引火歸元之功效。引水散主治寒濕凝滯、脾腎陽虛所致的腹痛、泄瀉、肢冷等症狀。肉桂溫陽散寒,可溫暖脾腎,促進陽氣生發,並引導陽氣回歸內臟,改善陽虛之症,從而達到止瀉、溫中止痛的效果。
- 助藥力,增強療效: 肉桂味辛,能開通經絡,促進藥物吸收,並能引導其他藥物直達病竈。引水散中其他藥物如附子、乾薑等,也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肉桂的加入,能增強這些藥物的溫陽散寒作用,從而增強療效。
引水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能將體內過多的水分排出,緩解水腫,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各種症狀。引水散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正好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目的。
- 健脾和胃: 茯苓還具健脾和胃之功,能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消化吸收功能,改善因脾胃虛弱導致的水腫。引水散中加入茯苓,不僅能利水消腫,還能健脾和胃,雙管齊下,使治療效果更佳。
引水散中包含車前子,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之功效。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其含有車前子苷、黏液質等成分,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作用。
引水散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而車前子可促進尿液生成,並清除體內多餘水分,幫助消除水腫,與方劑整體功效相符。此外,車前子還能清熱解毒,對於引發水腫的熱毒也有緩解作用,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引水散中包含半夏,主要因其燥濕化痰之功效。
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等功效。其燥濕化痰的作用,可以有效治療痰濕阻肺、咳嗽痰多等症狀,而引水散正是治療水飲停肺的方劑,半夏在此處起著化痰利水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引水下行、宣肺利氣的效果。
主治功效
引水散
引水散,中藥方劑,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溫經散寒、活血通經等功效,主治風濕病初期,怕冷、全身疼痛、腳腫、小便顏色深黃等症狀。
組成藥材及其功效:
1.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2.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3. 車前子: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清肺化痰、降氣止咳、補血養肝、清肝明目、瀉下等功效。
4.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5. 肉桂: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6. 澤瀉: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7. 豬苓:具有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止嘔及改善排尿等多種功效。
用法用量:
口服,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用。
禁忌:
- 孕婦、哺乳期女性及兒童應禁用。
- 患有嚴重的腎臟疾病、肝臟疾病、心臟病等應禁用。
- 對本方藥物過敏者應禁用。
注意事項:
- 服藥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食物。
- 服藥期間應多喝水,以促進藥物吸收。
- 服藥期間若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總結:
引水散為中醫常用方劑,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溫經散寒、活血通經等功效,主治風濕病**初期,怕冷、全身疼痛、腳腫、小便顏色深黃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石燕子1雙(醋淬),海馬1兩,海蛤1兩,滑石1兩,琥珀1兩,赤茯苓1兩,川木通1兩,通草1兩,越桃(炒,系山梔子仁)1兩,澤瀉1兩,豬苓(去黑皮)1兩,車前子(微炒)1兩,茴香(微妙)1兩,瞿麥穗1兩,萹蓄1兩,苦葶藶(紙襯炒)1兩,忘憂根1兩,木香1兩,白丁香1兩,鬼棘針1兩。
上為粗散。
每服5錢,水1盞半,燈心30莖同煎,取清汁8分,納麝香1字,拌勻放溫,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生冷油膩食物。
- 本方服用期間,如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引水散, 出處:《石室秘錄》卷三。 組成:白朮3錢,澤瀉3錢,豬苓3錢,肉桂5分,茯苓5錢,車前子1錢,半夏1錢。 主治:傷濕初起之時,惡濕身重,足腫,小便短赤。
引水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八。 組成:石燕子1雙(醋淬),海馬1兩,海蛤1兩,滑石1兩,琥珀1兩,赤茯苓1兩,川木通1兩,通草1兩,越桃(炒,繫山梔子仁)1兩,澤瀉1兩,豬苓(去黑皮)1兩,車前子(微炒)1兩,茴香(微妙)1兩,瞿麥穗1兩,萹蓄1兩,苦葶藶(紙襯炒)1兩,忘憂根1兩,木香1兩,白丁香1兩,鬼棘針1兩。 主治:小水秘澀不快或不通,及腫滿、腳氣、一切濕證。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