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引水散方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用以加強全方利水消腫、健脾和中的作用。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其利水滲濕之功,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利水消腫。同時,白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進一步促進水液代謝,防止水腫復發。
因此,白朮在引水散方中,既能幫助利水消腫,又能健脾和中,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引水散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澤瀉味甘淡,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瀉熱除煩的功效。引水散常用於治療水濕內停、小便不利、水腫等症,而澤瀉的利水滲濕作用,可有效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水腫。
- 清熱解暑: 夏季濕熱盛行,容易導致暑濕內蘊,引發一系列不適。澤瀉除了利水滲濕外,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暑作用,可協助引水散清熱解暑,緩解暑熱引起的症狀。
因此,引水散中加入澤瀉,充分發揮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暑的功效,有助於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病症。
引水散方劑中包含豬苓,主要原因如下:
- 利水滲濕: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引水散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豬苓的利水作用能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水腫。
- 健脾益氣:豬苓兼具健脾益氣之效。引水散中常與茯苓、澤瀉等藥物配伍,共同發揮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從根本上改善水腫的病因,使療效更佳。
引水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引火歸元: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經、引火歸元之功效。引水散主治寒濕凝滯、脾腎陽虛所致的腹痛、泄瀉、肢冷等症狀。肉桂溫陽散寒,可溫暖脾腎,促進陽氣生發,並引導陽氣回歸內臟,改善陽虛之症,從而達到止瀉、溫中止痛的效果。
- 助藥力,增強療效: 肉桂味辛,能開通經絡,促進藥物吸收,並能引導其他藥物直達病竈。引水散中其他藥物如附子、乾薑等,也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肉桂的加入,能增強這些藥物的溫陽散寒作用,從而增強療效。
引水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能將體內過多的水分排出,緩解水腫,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各種症狀。引水散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正好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目的。
- 健脾和胃: 茯苓還具健脾和胃之功,能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消化吸收功能,改善因脾胃虛弱導致的水腫。引水散中加入茯苓,不僅能利水消腫,還能健脾和胃,雙管齊下,使治療效果更佳。
引水散中包含車前子,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之功效。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其含有車前子苷、黏液質等成分,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作用。
引水散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而車前子可促進尿液生成,並清除體內多餘水分,幫助消除水腫,與方劑整體功效相符。此外,車前子還能清熱解毒,對於引發水腫的熱毒也有緩解作用,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引水散中包含半夏,主要因其燥濕化痰之功效。
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等功效。其燥濕化痰的作用,可以有效治療痰濕阻肺、咳嗽痰多等症狀,而引水散正是治療水飲停肺的方劑,半夏在此處起著化痰利水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引水下行、宣肺利氣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引水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傷濕初起」,症見惡濕、身重、足腫、小便短赤,屬濕邪困表、水濕內停之證。濕性黏滯,阻遏氣機則身重;濕泛肌膚則足腫;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利,故小便短赤。方名「引水」即取其通利水道、導濕外泄之義,側重於分消濕濁,兼顧宣通表裏。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滲濕利水主軸
- 滑石、赤茯苓、澤瀉、豬苓、車前子、萹蓄、瞿麥穗:皆為利水滲濕要藥,直接通調水道,促使濕熱從小便而解。其中滑石清暑濕,車前子兼能明目(若濕熱上擾),瞿麥、萹蓄偏治淋澀,組合強化利濕效果。
- 川木通、通草:通絡利竅,既助滲濕又防濕鬱化熱,尤適小便短赤。
行氣活血以助水行
- 海馬、木香、茴香:濕阻易致氣滯,此三藥辛香走竄,海馬兼能補腎陽以助氣化,木香調三焦氣滯,茴香暖下焦,共奏「氣行則水行」之效。
- 石燕子(醋淬)、琥珀:石燕子化瘀利濕,醋淬增強散結作用;琥珀活血利尿,針對濕瘀互結之腫脹。
清熱開竅與反佐
- 越桃(山梔子仁)、忘憂根(疑為萱草根):山梔清三焦濕熱,忘憂根或具安神利水之效(古方記載不一),防濕鬱化熱擾神。
- 麝香(後納):雖為佐使,但能開竅通絡,穿透水濕壅滯,引藥直達病所。
特殊用藥與象形思維
- 海蛤、白丁香(麻雀糞)、鬼棘針:海蛤軟堅散結,白丁香消積通淋,鬼棘針(或為皂角刺類)具穿透力,反映古人「以形治形」思想,取象於「破滯通閉」。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通利三焦」為核心,結合「分消走泄」之法:
- 上焦:山梔、琥珀清上焦濕熱;
- 中焦:木香、茴香醒脾化濕;
- 下焦:澤瀉、車前子等專攻下焦濕熱。
配合麝香、鬼棘針等開竅透達之品,體現「給邪出路」的治濕思路,既祛表濕,又解內停,標本兼顧。
傳統服藥法
石燕子1雙(醋淬),海馬1兩,海蛤1兩,滑石1兩,琥珀1兩,赤茯苓1兩,川木通1兩,通草1兩,越桃(炒,系山梔子仁)1兩,澤瀉1兩,豬苓(去黑皮)1兩,車前子(微炒)1兩,茴香(微妙)1兩,瞿麥穗1兩,萹蓄1兩,苦葶藶(紙襯炒)1兩,忘憂根1兩,木香1兩,白丁香1兩,鬼棘針1兩。
上為粗散。
每服5錢,水1盞半,燈心30莖同煎,取清汁8分,納麝香1字,拌勻放溫,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生冷油膩食物。
- 本方服用期間,如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引水散, 出處:《石室秘錄》卷三。 組成:白朮3錢,澤瀉3錢,豬苓3錢,肉桂5分,茯苓5錢,車前子1錢,半夏1錢。 主治:傷濕初起之時,惡濕身重,足腫,小便短赤。
引水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八。 組成:石燕子1雙(醋淬),海馬1兩,海蛤1兩,滑石1兩,琥珀1兩,赤茯苓1兩,川木通1兩,通草1兩,越桃(炒,繫山梔子仁)1兩,澤瀉1兩,豬苓(去黑皮)1兩,車前子(微炒)1兩,茴香(微妙)1兩,瞿麥穗1兩,萹蓄1兩,苦葶藶(紙襯炒)1兩,忘憂根1兩,木香1兩,白丁香1兩,鬼棘針1兩。 主治:小水秘澀不快或不通,及腫滿、腳氣、一切濕證。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