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芋酒

YIN YU JIU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七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8%
肝經 18%
心經 14%
肺經 14%
脾經 12%
膀胱經 10%
胃經 6%
膽經 4%
心包經 2%
腎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茵芋酒方劑中含有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祛風濕:烏頭性溫,入心、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濕的功效。茵芋酒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溼痹、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烏頭的溫熱特性能有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2. 通絡止痛:烏頭還具有通經活絡、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疏通經絡,緩解因風寒溼邪阻滯經絡引起的疼痛。茵芋酒中烏頭的加入,可增強其通絡止痛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茵芋酒方劑中加入石南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協同作用:石南葉性溫,味苦,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與茵芋酒中的其他藥材,例如茵芋、杜仲等,共同發揮驅風散寒、強筋壯骨、舒筋活絡的功效,治療風寒濕痹、腰膝疼痛等症。
  2. 引導藥力:石南葉味苦,能引導藥力向下,與茵芋酒中其他藥材一同,將藥力引導至腰膝部位,有效緩解腰膝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因此,石南葉在茵芋酒方劑中起到協同作用和引導藥力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更好地治療相關疾病。

茵芋酒方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痛:防風味辛、甘,性溫,歸膀胱、肺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消腫的功效。茵芋酒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防風的祛風止痛之效能可以協同茵芋等藥物,加強治療效果。
  2. 調和藥性:茵芋酒中其他藥物如茵芋、羌活等性寒,防風的溫性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寒涼之品過度損傷陽氣,同時也更利於藥物滲透肌膚,發揮更好的療效。

茵芋酒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1. 溫經散寒,止痛: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茵芋酒本身也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加入花椒可以增強其溫經散寒的作用,並能有效緩解因寒邪侵襲導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2. 促進血液循環: 花椒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這對於因寒邪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疼痛,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茵芋酒中加入玉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潤燥: 玉竹性甘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茵芋酒常用於治療燥熱咳嗽、咽乾口渴等症,而玉竹的加入可協同茵芋的清熱解毒之效,更能有效緩解燥熱症狀,滋潤肺燥,提高藥效。
  2. 配伍協調: 茵芋性溫,偏燥,容易耗陰。玉竹性寒,可中和茵芋的燥性,避免其過於燥烈,使藥性更平和,減少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茵芋酒方中含有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陽散寒:茵芋性寒,附子性熱,二者配伍,寒熱相濟,可溫陽散寒,改善因寒凝血脈、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二、扶正祛邪:附子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之效,可扶助正氣,抵禦外邪侵襲。茵芋則能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二者合用,可達到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效果。

茵芋酒中添加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鼻竅的功效。茵芋酒本身具有溫補脾腎、活血止痛的功效,添加細辛可以增強其溫經散寒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寒邪所致的痹痛、腰膝冷痛、風寒感冒等病症。
  2. 增強藥力:細辛辛溫走竄,可以引藥直達病所,增強茵芋酒的藥效。同時,細辛還能起到開竅醒神的作用,可緩解因寒邪導致的頭痛、鼻塞等症狀。

總而言之,茵芋酒中添加細辛,可以有效增強其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並能起到開竅醒神的輔助作用。

茵芋酒方劑中加入獨活,主要是基於其祛風濕、止痛的功效。

獨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能疏散風寒濕邪止痛通絡。茵芋酒本身以茵芋為主,具有舒筋活絡、祛風除濕的功效,而獨活的加入,則可以加強其祛風濕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為全面,更能有效治療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等病症

茵芋酒方中加入卷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固本:卷柏性味苦、寒,入肝、腎經,具有止血、收斂、補腎的作用。茵芋酒多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耳鳴眩暈等症狀,卷柏能補腎固本,與茵芋相輔相成,增強方劑的療效。
  2. 固澀止瀉:卷柏還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能治療腎虛所致的遺精、滑精、久瀉等症。茵芋酒中也常加入具有收澀作用的藥材,如山藥、芡實等,卷柏的加入更能增強止瀉效果,使方劑更加完善。

茵芋酒方劑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通痺止痛:桂枝性溫,具有溫經散寒、通痺止痛的功效,能溫煦陽氣,驅散寒邪,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痺痛、麻木等症狀。茵芋酒本身也具有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的作用,桂枝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溫經散寒、通痺止痛的功效。
  2. 助茵芋行氣活血:茵芋性溫,善於行氣活血,但其藥性偏於燥烈,容易傷陰。桂枝性溫和,能調和茵芋的燥性,使其行氣活血的作用更加溫和、安全。同時,桂枝也能促進茵芋的藥效發揮,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茵芋酒」方劑中包含「天雄」,乃因其具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之效。天雄性溫,入肝腎經,可溫補脾腎陽氣,驅散寒邪,故可用於治療寒濕痹痛、肢體麻木、腰膝冷痛等症。

此外,天雄亦可配合茵芋之辛溫祛風、散瘀止痛之性,共奏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之效,更可增強整體療效,適合寒濕痹痛、腰膝冷痛、筋骨酸軟等病症之治療。

茵芋酒方劑中加入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止痛:秦艽味苦性寒,具有祛風濕、止痛、解熱的功效。茵芋酒旨在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狀,秦艽的加入可有效緩解風寒溼邪引起的疼痛,並起到舒筋活絡的作用。
  2. 協同增效:茵芋本身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溼的功效,而秦艽則能增強其祛風濕止痛的效果,兩者協同作用,可更有效地緩解疼痛,促進關節活動。

茵芋酒方劑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止痛:防己性寒,善於祛除風濕痺痛,與茵芋、酒性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祛風濕、止痛的效果。尤其針對風濕痺痛、筋骨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能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2. 利水消腫:防己具利水消腫之效,與茵芋、酒共同作用,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改善水腫,減輕因濕氣凝滯導致的疼痛和腫脹。

茵芋酒是一種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腰膝酸軟等症狀。在茵芋酒的組成成分中包含了杜鵑,此處所指的杜鵑並非花卉,而是指一種中藥材,又稱為「山石榴」、「映山紅」等。杜鵑作為一味中藥,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認為其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的功效。

在茵芋酒的配方中加入杜鵑,主要是利用其強筋骨、活絡通經的作用,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有很好的療效。配合其他藥材如茵芋等,共同發揮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的效果,從而達到緩解疼痛、增強身體機能的目的。杜鵑在方劑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思想,通過合理配伍,使藥物之間相互協同,增強整體療效,是中醫藥學寶庫中的一個典範。

主治功效


茵芋酒

組成:

  • 烏頭: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
  • 石南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
  • 花椒:溫中止瀉、殺蟲解毒。
  • 玉竹:滋陰、補氣、生津止渴。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細辛:散風寒、溫肺化痰。
  • 獨活:發汗解表、散風寒。
  • 卷柏:止血、排石、益精。
  • 桂枝:發汗解表、溫經散寒。
  • 天雄: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
  • 秦艽:清熱瀉火、祛風除濕。
  • 防己:祛風除濕、利水消腫。
  • 杜鵑: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主治:

  • 劇烈頭痛。
  • 頭暈眼花。
  • 眼前漆黑一片。
  • 昏倒在地,氣息全無,半天才能甦醒。
  • 嘴緊閉著張不開。
  • 身體半邊麻木,疼痛難忍,不能動彈。
  • 關節腫痛。
  • 骨頭裡痠痛。
  • 手不能舉到頭上。
  • 腳不能彎曲伸直。
  • 不能穿鞋走路。
  • 走路時搖搖晃晃,隨時可能摔倒。
  • 皮膚裡總是有蟲咬般的感覺,疹子瘙癢,撓了就潰爛成瘡,嚴重的甚至會瘋狂地奔跑。
  • 蠱風,全身皮膚疼痛。

總結:

茵芋酒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溫裡溫中、清熱解毒等功效。主治劇烈頭痛、頭暈眼花、眼前漆黑一片、昏倒在地、氣息全無、半天才能甦醒、嘴緊閉著張不開、身體半邊麻木、疼痛難忍、不能動彈、關節腫痛、骨頭裡痠痛、手不能舉到頭上、腳不能彎曲伸直、不能穿鞋走路、走路時搖搖晃晃、隨時可能摔倒、皮膚裡總是有蟲咬般的感覺、疹子瘙癢、撓了就潰爛成瘡、嚴重的甚至會瘋狂地奔跑、蠱風、全身皮膚疼痛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茵芋2兩,狗脊2兩,躑躅花2兩(生用),烏頭2兩(生用),附子2兩(生用),天雄1兩(生用)。
上切,以酒一斗,絹囊盛藥漬之,冬八九日,夏五六日。
初服半合,不知增之,以知為度。
忌豬肉、冷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茵芋酒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梅尼爾氏病坐骨神經痛麻痺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痲風 [漢生氏病]麻疹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暈眩四肢痿軟無力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茵芋酒, 出處:《外台》卷十九引《深師方》。 組成:茵芋2兩,狗脊2兩,踯躅花2兩(生用),烏頭2兩(生用),附子2兩(生用),天雄1兩(生用)。 主治:新久風,體不仁,屈曳,或拘急腫,或枯焦。

茵芋酒,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茵芋1兩,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踯躅花1兩(醋拌,炒令乾),乾薑1兩(炮裂),桂心1兩,防風1兩(去蘆頭),石南葉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莽草1兩(炙微黃)。 主治:大風疾。

茵芋酒,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九。 組成:茵芋(去粗莖)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秦艽(去苗土)1兩,女萎1兩,防風(去叉)1兩,羊踯躅1兩,防己1兩,石南1兩,細辛(去苗葉)1兩,桂心(去粗皮)1兩。 主治:血痹,肌體手足痿弱,四肢拘攣。賊風,手足枯痹。

茵芋酒, 出處:《千金》卷七。 組成:茵芋1兩,烏頭1兩,石南1兩,防風1兩,蜀椒1兩,女萎1兩,附子1兩,細辛1兩,獨活1兩,卷柏1兩,桂心1兩,天雄1兩,秦艽1兩,防己1兩,踯躅2兩。 主治:大風頭眩重,目瞀無所見,或僕地氣絕,半日乃蘇,口噤不開,半身偏死,拘急痹痛,不能動搖,歷節腫痛,骨中痠疼,手不得上頭,足不得屈伸,不能躡履,行欲傾破,皮中動淫淫如有蟲啄,疹癢,搔之生瘡,甚者狂走。蠱風,皮膚盡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