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後湯

益後湯

YI HO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極寒 (0.0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腎經 20%
肺經 20%
胃經 14%
肝經 13%
心經 5%
大腸經 4%
脾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益後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脾、肺、腎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益後湯常用於手術後、產後或大病初癒,體虛乏力、脾胃不佳者,茯苓能健脾益氣,促進消化吸收,提高機體抵抗力。
  2. 寧心安神,除煩止渴: 茯苓還能寧心安神,除煩止渴。對於手術後或大病初癒者,常伴有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口渴等症狀,茯苓能安神定志,改善睡眠,緩解口渴。

因此,益後湯中加入茯苓,不僅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濕,還有助於寧心安神,改善整體恢復狀況。

益後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柔肝: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之效。益後湯常用於治療血虛氣滯,導致的腹痛、便血等症狀,白芍可補血養肝,緩解肝氣鬱結,改善疼痛症狀。

2. 和解脾胃: 白芍亦可健脾和胃,緩解脾胃氣虛導致的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狀。益後湯中常配伍其他健脾理氣藥物,白芍可協同作用,增強益氣補血之效。

總而言之,白芍在益後湯中發揮着重要的補血柔肝、和解脾胃的作用,幫助改善血虛氣滯導致的各種症狀,增強方劑的整體功效。

益後湯中加入地榆,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1. 收斂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收斂生肌的功效。益後湯多用於手術後或產後出血不止、創傷出血等情況,而地榆的收斂止血作用,能有效控制出血,促進傷口癒合。
  2. 清熱解毒: 地榆亦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清泄手術或產後所致的熱毒,有助於預防感染和促進身體恢復。

因此,益後湯中加入地榆,不僅能有效止血,還能清熱解毒,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整體的療效。

益後湯中加入穿山甲,主要基於其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藥性。穿山甲性味辛、鹹,入肝、胃經,具有破血通經的功效,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解除瘀血阻滯,幫助患者恢復元氣。此外,穿山甲還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緩解手術後或外傷引起的疼痛和腫脹,加速傷口癒合。因此,在益後湯中加入穿山甲,有助於患者術後快速恢復,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益後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脾益氣: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養肺之效。益後湯多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者,而山藥可健脾益胃,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患者恢復元氣。
  2. 固腎澀精: 山藥亦有固腎澀精之功,可治療腎虛引起的遺精、滑精等症狀。益後湯亦常用於治療腎虛相關的疾病,而山藥的加入可增強固腎作用,有助於疾病的恢復。

綜上所述,山藥在益後湯中發揮著補益脾胃、固腎澀精的功效,有助於患者恢復健康,促進康復。

益後湯中加入薏苡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薏苡仁性涼味甘,具有健脾利濕、清熱排膿的功效。益後湯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薏苡仁可以幫助祛除體內濕氣,促進水液代謝,達到清熱利濕的目的。
  2. 補益脾胃:益後湯的目的是滋補脾胃,而薏苡仁除了利濕外,還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有助於促進患者的康復。

因此,益後湯中加入薏苡仁,不僅可以清熱利濕,更能健脾和胃,達到補益脾胃,促進康復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益後湯》方劑解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治「痔漏」,即現代所稱之痔瘡(內痔、外痔)及肛門瘻管。痔漏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或脾虛濕蘊所致,常見肛門腫痛、出血、脫垂等症狀。原書記載,連服8劑可消痔,後以丸劑鞏固療效,謂能「不再發也」,顯示其標本兼治之效。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方劑組成邏輯
全方以「健脾滲濕、活血消腫」為主軸,兼顧清熱與收斂,針對痔漏的濕熱瘀滯病機:

  • 茯苓(1兩)、薏仁(1兩)
    健脾滲濕,助運化水濕,緩解濕熱下注肛門之腫脹。《本草綱目》載茯苓「利竅去濕」,薏仁「清熱利濕」,二者合用以斷痔瘡濕熱之源。
  • 白芍(1兩)
    養血斂陰,緩急止痛,配合茯苓、薏仁柔肝健脾,防濕熱耗傷陰血。
  • 地榆(3錢)
    涼血止血、清熱解毒,針對痔瘡出血或灼熱疼痛,《日華子本草》言其「治腸風痔漏」,直接作用於局部炎症。
  • 穿山甲(1片,土炒為末)
    活血消癥、透膿排毒,古代用於瘡瘍腫毒,取其「走竄通絡」之性,消散肛門瘀血腫塊。
  • 山藥(1兩)
    補脾益腎,固攝氣血,與茯苓、薏仁共築後天之本,防濕邪復生。

2. 治療原理推論

  • 治標:地榆清熱止血,穿山甲化瘀散結,直接改善痔瘡出血及腫痛。
  • 治本:茯苓、薏仁、山藥健脾祛濕,杜絕濕熱下注;白芍調和肝脾,減少氣機鬱滯。
  • 劑型轉換:初以湯劑速效消腫,後改丸劑(加重劑量)緩圖健脾,防復發。

三、綜論

此方結合「清熱祛濕、活血止血、健脾固本」三法,契合痔漏「本虛標實」之病機,體現中醫「先攻後補」的治療思維。穿山甲與地榆針對局部病灶,茯苓、薏仁等調理整體體質,故能達「內外之痔盡消」之效。然須注意,穿山甲現今受限於保育法規,臨床可考量以皂角刺、桃仁等替代其活血透絡之功。

傳統服藥法


茯苓1兩,白芍1兩,地榆3錢,穿山甲1片(土炒,為末),山藥1兩,薏仁1兩。
水煎服。連服4劑而肛門寬快,又4劑內外之痔盡消。再將前方每味加增10倍,修合丸散,以蜜為丸,每日未飲之先,滾水送下5錢。服1料自然全愈,不再發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益後湯具有益氣固脫、止血生肌的功效,主治痔漏。但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益後湯, 出處:《辨證錄》卷三十三。 組成:茯苓1兩,白芍1兩,地榆3錢,穿山甲1片(土炒,爲末),山藥1兩,薏仁1兩。 主治:痔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