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一醉膏中包含麻黃,主要是利用其 發汗解表、宣肺止咳 的功效。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效,可治療風寒感冒、咳嗽氣喘等症。而一醉膏作為治療風寒濕痺、關節疼痛的方劑,麻黃的加入有助於 驅散風寒,疏通經絡,溫通氣血,進一步達到止痛的效果。此外,麻黃也能 宣肺止咳,對於因風寒侵襲導致的咳嗽痰多也有輔助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醉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耳聾」,屬古代治療耳疾的外用方劑。方名「一醉」暗示其作用或與鎮靜、通竅相關,傳統可能認為耳聾與氣血壅滯、竅絡不通有關,透過酒、油之辛散滲透力,達到開竅醒神之效。強灌後令睡熟的方式,反映古人或視此症與「痰蒙清竅」或「氣逆上擾」相關,睡臥有助氣血下行,吐或不吐則可能是排除病邪的途徑。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無灰酒(純釀米酒):
- 性辛溫,能通行十二經,活血散瘀、開竅散結。古代認為酒可「引藥上行」,助藥力達頭面諸竅,且其揮發特性或能刺激局部氣血循環,改善耳竅閉塞。
- 酒醉沉睡可能抑制中樞神經,間接緩解因肝陽上亢或痰火擾竅所致的耳鳴、耳聾。
真麻油(黑芝麻油):
- 性甘涼,潤燥通絡,《本草綱目》載其能「解毒潤痂,通竅消腫」。麻油黏稠質地可附着於黏膜,可能形成保護層,或潤滑耳道,緩解乾澀閉塞。
- 與酒相融後,油能緩和酒的峻烈之性,避免過度刺激,同時延長藥效停留時間。
柳枝攪拌:
- 柳枝性苦寒,傳統用於祛風利濕,其柔韌特性便於攪拌,或暗示其「通達」意象。攪拌使油酒乳化如膏,增強藥物混合均勻度,促進有效成分釋出。
作用原理假設:
- 物理作用:油酒混合物可能透過外耳道滲透,潤滑或刺激局部,改善耳咽管通氣功能(古人稱「通竅」)。
- 藥理作用:酒之辛散配合麻油滋潤,調和氣血,或可緩解風熱或痰濕壅塞耳竅所致的聽力障礙。沉睡後氣血歸於平衡,耳竅得通。
綜論
此方體現「辛潤通竅」與「從治」(順其病勢)思路,結合古代對耳聾「氣閉」病機的理解。雖其機理與現代醫學不同,但反映出古人對外治藥劑型(膏)、賦形劑(油酒)、給藥途徑(灌服或外用)的靈活運用,兼具心理暗示(醉後覺醒)與生理調節的雙重意義。
傳統服藥法
無灰酒2碗,真麻油4兩。
上和勻,用柳枝20條,攪100-200下,換遍柳條,直候油、酒相入如膏。煎至7分碗,狂者強灌之。令睡熟,或吐或不吐,覺來即醒。
本方原名一醉散,與劑型不符,據《普濟方》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一醉膏,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麻黃1斤。 主治:耳聾。
一醉膏, 出處:《婦人良方》卷二十三引陳日華方。 組成:石膏不拘多少(煅通赤,取于地上,碗覆,出火毒)。 主治:奶癰。
一醉膏,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引茅先生方。 組成:花蛇鼻半錢,蠍尾半錢,天南星心半錢,川烏臍半錢,大附子側半錢,白附子耳半錢,蜈蚣蟲肚半5錢。 主治:小兒慢脾風。
一醉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一。 組成:沒藥(研)1分,瓜蔞(去皮,大者)1枚,甘草(生,爲粗末)半兩。 主治:定痛去毒。主治:一切惡瘡,癰疽、發背、發眉、發腦、婦人乳癰等。
一醉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一引《全嬰方》。 組成:乳香2錢,天麻2錢,麝香1字,全蠍2錢,蜈蚣2錢,附子(炮)4錢,麻黃(去節),酸棗仁(炒,去皮)4錢。 主治:小兒慢驚潮搐,神昏不得睡;亦治大病後及擒捉風涎流滯,手足不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