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丹膏

虢丹膏

GUO DAN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9.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膀胱經 16%
胃經 11%
脾經 11%
肝經 11%
大腸經 11%
腎經 11%
肺經
膀胱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虢丹膏」方劑中含有巴豆,主要原因如下:

  1. 攻毒拔毒: 巴豆性峻烈,具有強力攻毒拔毒之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積聚的毒素,對於頑固的瘡瘍、癰疽等疾病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2. 活血化瘀: 巴豆亦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腫止痛,加速創口癒合。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使用需謹慎,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病情判斷用量,避免造成不良反應。

虢丹膏中添加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汗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效。對於因風寒外襲引起的感冒、鼻塞、咳嗽等症狀,麻黃能促進汗液排出,驅散寒邪,達到解表散寒的目的。

2. 通鼻竅:麻黃具有通鼻竅、止流涕的功效。對於鼻塞不通、流涕不止的患者,麻黃能疏通鼻竅,改善鼻塞症狀,有助於呼吸暢通。

因此,虢丹膏中加入麻黃,可發揮其解表散寒、通鼻竅的作用,以緩解因風寒外襲引起的感冒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虢丹膏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虢丹膏主治「一切瘡疖」,即泛指皮膚瘡瘍、癤腫等化膿性感染疾患。此類病症多因熱毒壅滯、氣血瘀阻而發,古方以膏劑外敷,旨在拔毒排膿、消腫散結,促進瘡口癒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虢丹(黃丹)

    • 性味辛微寒,有毒,為鉛化合物(四氧化三鉛),傳統用於拔毒生肌、收斂止血。其腐蝕性可助潰瘡排膿,外用能促進瘡面乾燥結痂,尤適於潰爛流膿之瘡疖。
  2. 巴豆

    • 辛熱大毒,具強烈腐蝕與瀉下攻逐之效。外用可破積排膿、蝕瘡殺蟲,藉其峻烈之性加速瘡毒外透,然需謹防過度刺激皮膚。
  3. 麻黃

    • 辛溫宣散,內服發汗解表,外用則取其溫通散邪之性,助氣血暢行以消腫。其成分麻黃鹼能擴張局部血管,促進瘡毒消散。
  4. 竹付(竹茹或竹片)、柳條

    • 竹性清涼,能清熱解毒;柳條苦寒,含柳酸(水楊苷前體),具消炎止痛之效。二者煎製後取其藥性,輔助清解瘡毒,兼緩和巴豆、虢丹之烈性。

三、配伍邏輯與作用機制

此方以「毒攻毒」為核心,結合腐蝕、清熱、散結三法:

  1. 腐蝕拔毒:虢丹、巴豆直接作用於瘡面,腐蝕壞死組織並排膿。
  2. 溫通消散:麻黃辛溫,助氣血運行;柳條、竹付清熱,防止熱毒壅滯。
  3. 油焦煎製:以油為基質,高溫煎煮後藥物成分釋出,冷卻成膏後黏附患處,延長藥效。

四、潛在治療原理推測

  1. 物理性拔毒:虢丹與巴豆形成的膏體可能吸附瘡面滲出物,促進排膿。
  2. 局部抗菌消炎:柳條、竹付的活性成分(如柳酸)或能抑制細菌,減輕紅腫。
  3. 促進組織修復:黃丹收斂作用可加速瘡口結痂,配合麻黃改善局部循環,助新生組織形成。

此方體現古代「以毒攻毒」之外治思維,然其藥物毒性較強,應嚴格控制製劑濃度與使用範圍。

傳統服藥法


虢丹5兩,巴豆10粒,麻黃2兩,竹付50寸,柳條50寸。
上件以油焦,下竹、柳、巴、黃四味,煎黑色,卻入虢丹打勻黑為度,令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虢丹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二。 組成:虢丹5兩,巴豆10粒,麻黃2兩,竹付50寸,柳條50寸。 主治:一切瘡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