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血順氣湯

養血順氣湯

YANG XUE SHUN Q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6%
肝經 20%
肺經 20%
心經 13%
脾經 6%
膽經 6%
大腸經 6%
胃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養血順氣湯]的組成中包含[紅花],因為紅花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在中醫中,紅花常用於治療血液循環不良引起的問題,如經期不調、血瘀等。紅花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血瘀造成的疼痛或不適。在[養血順氣湯]中,紅花的加入有助於提升方劑的活血化瘀效果,促進氣血順暢,從而改善血液循環問題,增強整體療效。

養血順氣湯中加入訶子,主要基於其收斂固澀、降逆止嘔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的治療目的相符。

訶子味酸、澀,性涼,入脾、肺、大腸經。其收斂固澀之性,可收斂肺氣,止咳止喘;降逆止嘔之性,可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嘔吐。

養血順氣湯常用於治療氣血不足、脾胃虛弱、面色蒼白、乏力倦怠、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等症狀,而訶子的收斂固澀和降逆止嘔作用,有助於改善上述症狀,故被納入方劑之中。

養血順氣湯中加入青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行氣消脹:青皮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脹、疏肝理氣之功效。可有效改善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促進氣血運行,達到養血順氣的效果。
  2. 調和脾胃:青皮性溫,可溫脾暖胃,有助於脾胃運化,改善氣血生化之源,從而為養血順氣提供基礎。

綜上所述,青皮在養血順氣湯中起到行氣消脹、調和脾胃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達到養血順氣的功效。

「養血順氣湯」方劑中加入竹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生津止渴: 竹瀝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利咽開音之效。對於因血虛氣滯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竹瀝能起到清熱生津、緩解不適的作用。
  2. 化痰降氣,開胸順氣: 竹瀝能化痰降氣,對於氣滯痰阻所致的胸悶氣短、呼吸不暢等症狀,竹瀝能有效改善氣機流通,促進痰液排出,使氣血運行通暢。

因此,「養血順氣湯」中加入竹瀝,既能清熱生津,緩解血虛氣滯所致的症狀,又能化痰降氣,促進氣血運行通暢,起到養血順氣的效果。

養血順氣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解毒之功效。若患者因氣血虛弱而出現脾胃虛寒、惡寒肢冷等症狀,生薑可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寒涼體質,提升藥效。

2. 助藥力: 生薑能提高藥物的吸收率,促進藥效發揮。生薑的辛辣成分可刺激腸胃蠕動,有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和利用,更有效地達到養血順氣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養血順氣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肺脹咳嗽,不得眠,動則喘急」,屬中醫肺系病證範疇。肺脹多因久病肺虛,痰瘀阻滯,氣機壅塞所致,特點為咳嗽、胸悶氣逆、喘促不得臥,甚則動輒喘息加劇。古代醫家認為,此證與「血瘀痰阻」「氣滯血虛」相關,故治法需兼顧養血活血、理氣化痰。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為基礎:

    • 當歸、川芎活血養血,兼能行氣,改善血虛兼瘀之證。
    • 白芍斂陰和營,緩解肺氣上逆之咳喘;熟地滋陰補血,固本培元。
    • 透過養血以助行氣,血足則氣行順暢,間接緩解肺氣壅滯。
  2. 加桃仁、紅花

    • 桃仁破血行瘀,潤腸通便,能解肺中血瘀;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
    • 二藥助四物湯增強活血之力,針對「肺絡瘀阻」之病機,改善動則喘急的氣滯血瘀表現。
  3. 訶子、青皮

    • 訶子斂肺止咳,降氣平喘,針對久咳肺氣耗散之象,防止過度宣散傷正。
    • 青皮破氣疏肝,理氣寬中,解決氣機鬱滯問題,與活血藥協同調暢氣血。
  4. 竹瀝、薑汁

    • 竹瀝清熱化痰,專治痰熱壅肺之咳喘;薑汁溫中化痰,降逆止嘔。
    • 組合寒溫並用,既化肺中痰濁,又防諸藥過於溫燥,兼顧痰瘀互結之病機。

綜論方義
此方以「養血活血為本,理氣化痰為標」,透過四物湯補血基礎,佐以桃仁、紅花化瘀通絡;訶子、青皮調節氣機升降;竹瀝、薑汁分消痰濁。全方標本兼顧,使血充則氣行、瘀化則痰消,緩解肺脹咳喘之標症,又調理氣血失和之根本。

傳統服藥法


四物湯加桃仁、紅花、訶子、青皮、竹瀝、薑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孕婦慎用。
  2.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咳嗽氣喘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睡眠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養血順氣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七。 組成:四物湯加桃仁、紅花、訶子、青皮、竹瀝、薑汁。 主治:肺脹咳嗽,不得眠,動則喘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