獺骨丸

獺骨丸

TA G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8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8%
肺經 15%
肝經 14%
心經 11%
腎經 10%
膀胱經 8%
脾經 7%
大腸經 3%
心包經 3%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脾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獺骨丸中加入大黃,主要是基於其瀉熱通便的功效。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通便的作用。在獺骨丸中,大黃主要發揮瀉火通便的作用,以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並促進毒素排出體外,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大黃的加入也起到了調和藥性的作用,減緩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使藥效更為溫和。

獺骨丸中加入蘆根,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瀉火、利尿除濕的功效。

蘆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利尿通淋的功效。獺骨丸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而蘆根的加入則可以增強其清熱瀉火的作用,進一步達到治療熱毒壅盛、發熱煩躁、咽喉腫痛、口渴便祕等症狀的效果。此外,蘆根的利尿作用也能幫助排出體內毒素,促進機體康復。

獺骨丸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 桔梗性味辛溫,具有宣肺利咽、開音通竅的功效。獺骨丸主治瘰癧結核,常伴有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桔梗可有效改善咽喉不適,促進痰液排出,緩解症狀。
  2. 排膿散結: 桔梗亦能消腫排膿,促進局部組織的修復。瘰癧結核多伴有膿腫形成,桔梗可促進膿液排出,有助於消散結核,加速病症痊癒。

獺骨丸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之功效。獺骨性寒,入腎經,可治腎虛寒、腰膝冷痛等症。乾薑配伍獺骨,可溫陽散寒,協調藥性,提升藥效。
  2. 調和脾胃: 獺骨丸常用於治療腎虛陽痿等症,而腎虛常伴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乾薑能溫中散寒,促進脾胃運化,增強食慾,改善消化功能,利於藥物吸收,更有效地治療腎虛陽痿等症。

獺骨丸方劑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通經絡,散寒止痛: 桂枝性溫,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之效。獺骨丸主要用於治療寒濕痹痛,而桂枝可溫經散寒,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
  2. 調和營衛,扶正祛邪: 桂枝能調和營衛,使氣血流通,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改善寒邪侵襲所致的肢體不靈、關節腫痛等症狀。

總而言之,桂枝在獺骨丸方劑中起著溫經散寒、調和營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寒濕痹痛的目的。

中藥方劑[獺骨丸]的組成中包含[斑蝥],因為斑蝥具有強效的毒性和解毒作用。在中醫中,斑蝥常用於治療各類毒邪病症,尤其是對於惡性腫瘤和毒瘡等有特效。它的強烈毒性可以有效清除體內毒素,對於某些頑固病症有顯著效果。然而,由於斑蝥的毒性強,使用時需謹慎,避免過量引發毒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獺骨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獺骨丸主治「食魚膾不消,生症,恆欲食膾者」,意指因生食魚片(魚膾)後消化不良,形成積滯或症瘕(類似現代所稱的胃腸功能障礙或腫塊),且患者仍持續渴望食用魚膾的症狀。此方針對食積與症瘕並存的情況,尤其與魚類相關的停滯問題,可能伴隨脘腹脹滿、噯腐吞酸,甚至形成局部硬結等表現。

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1. 獺骨、鶴骨(塗酥炙黃):

    • 獺骨傳統用於消積、破結,《本草拾遺》載其能「殺蟲解毒」;鶴骨或取其「消癥瘕」之效。二者炙後增強溫通之性,酥製助藥力深入,攻逐積滯。
    • 動物藥多具「以形治形」思維,可能針對食魚後形成的有形積聚。
  2. 川大黃(微炒):

    • 大黃為攻下要藥,微炒緩其峻瀉,側重「通腑消積」,導滯下行,解決「不消」之病機。
  3. 乾葫蘆、蘆根

    • 乾葫蘆利水消腫,或取其「化濕滯」;蘆根清熱生津,能緩解魚膾之濕熱鬱滯,《別錄》言其「主消渴」,或針對食慾異常(恆欲食膾)。
  4. 桔梗

    • 宣肺利氣,提揭藥性上行,與大黃一升一降,調暢氣機,助消積化滯。
  5. 乾薑、桂心

    • 溫中散寒,魚膾生冷易傷脾胃陽氣,二藥溫運中焦,助氣化以消積,並制大黃、蘆根寒性。
  6. 斑蝥(去翅足炒):

    • 破血逐瘀、攻毒散結,針對「生症」之有形結塊,炒後減毒,專攻症瘕。

配伍思路

全方以「消積攻下為主,溫中調氣為輔」:

  • 攻逐:獺骨、鶴骨、斑蝥破結,大黃通腑,直擊食滯與症瘕。
  • 調和:乾薑、桂心防攻伐傷陽,桔梗開宣氣機,蘆根、乾葫蘆兼顧濕熱。
  • 蜜丸緩圖:煉蜜製丸,緩和峻藥之性,食前溫酒送服,借酒溫行藥力,集中作用於中焦。

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不僅限於魚膾不消,對其他生冷飲食或濕熱積滯形成的症瘕(如早期肝硬化、胃腸息肉)可能有潛在應用。然需依據具體體質調整,避免過度攻伐。

傳統服藥法


獺骨2兩(塗酥,炙令黃),乾葫蘆2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蘆根1兩半(銼碎),鶴骨1兩半(塗酥,炙令黃),桔梗1兩(去蘆頭),乾薑1兩(炮裂,銼),桂心1兩,斑蝥20枚(去翅足,炒微黃)。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15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大便溏薄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獺骨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九。 組成:獺骨2兩(塗酥,炙令黃),乾葫蘆2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蘆根1兩半(銼碎),鶴骨1兩半(塗酥,炙令黃),桔梗1兩(去蘆頭),乾薑1兩(炮裂,銼),桂心1兩,斑蝥20枚(去翅足,炒微黃)。 主治:食魚膾不消,生症,恆欲食膾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