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乳香含化丸以乳香為主要成分,其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含化乳香可促進口腔局部血液循環,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 消炎止痛:乳香中的揮發油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減少炎症反應,減輕疼痛感。含化乳香有助於緩解咽喉炎、扁桃體炎等炎症性疾病。
乳香含化丸中添加麝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止痛:麝香性溫,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乳香本身亦具活血化瘀作用,兩者合用,可加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療效,有助於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 通竅開鬱:乳香含化丸多用於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而麝香開竅通絡,可使藥效更快更有效地到達病竈部位,提升治療效果。
乳香含化丸中加入白膠香,主要是利用其行氣止痛的功效,與乳香藥性相輔相成,加強療效。
乳香本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而白膠香則以行氣止痛著稱,兩者結合,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特別適用於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白膠香的加入,不僅能增強乳香的療效,更能緩解乳香的辛辣刺激性,使其更易於含服,提升患者的服藥體驗。
乳香含化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活血化瘀、緩解疼痛,其中包含乳香、沒藥等成分。然而,經典文獻中偶見包含鉛丹的方劑,這是因為鉛丹(氮化鉛)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藥材,有著消腫止痛的功效。
鉛丹的使用,可能基於其獨特的化學性質和藥理作用。它具有抗炎和抑制腫瘤細胞的潛力,能夠加速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從而幫助減輕瘀血引起的疼痛。然而,鉛丹的毒性使其使用受到限制,現代醫學上通常已不再推薦使用此成分。
總之,雖然鉛丹在某些傳統方劑中可能擁有療效,但其潛在的毒性和風險,使得其在現代醫藥中受到批評和取代,使用時需謹慎考量其安全性。
乳香含化丸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通竅散寒: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胃經,具有通鼻竅、散寒止痛的功效。乳香含化丸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鼻塞流涕等症,細辛可有效緩解鼻腔阻塞、促進呼吸道通暢,配合乳香的消炎止痛作用,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 引藥入肺: 細辛辛散之性,可以引導乳香等藥物深入肺部,增強藥效。乳香含化丸以含服的方式使用,細辛的辛散之性可以促進藥物在口腔及咽喉部位的吸收,並進一步作用於肺部,改善呼吸道症狀。
乳香含化丸中加入升麻,主要考慮其以下兩個作用:
- 疏散風熱,消腫止痛: 升麻味苦性涼,善於清熱解毒,疏散風邪,並能消腫止痛。乳香含化丸主要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升麻可有效緩解咽喉部位的炎症和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 引藥上行: 升麻具有升散之性,可引導藥力上行至頭面部位,加強乳香等藥材的療效,更有效地治療咽喉部的病症。
乳香含化丸中加入血餘炭,是基於其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與乳香、沒藥等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的目的。
血餘炭性寒,入心、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其寒涼之性可清熱解毒,止痛消腫,而其止血生肌的功效則可促進咽喉黏膜的修復,緩解疼痛和炎症,配合乳香、沒藥等活血化瘀藥物,更能有效地改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乳香含化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乳香含化丸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牙齦腫痛等症,生地黃可有效清熱解毒,緩解咽喉部的炎症反應。
- 滋陰潤燥: 乳香含化丸中乳香、沒藥等成分具有燥性,生地黃則可滋陰潤燥,平衡藥性,避免過於燥烈,減輕對咽喉黏膜的刺激,使藥物更溫和,利於咽喉的康復。
乳香含化丸中加入皁莢,主要是利用其消腫止痛的功效。皁莢性味辛、苦、寒,具有解毒消腫、通經活絡的功效,對於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乳香含化丸主要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而皁莢的消腫止痛作用正好可以緩解這些症狀,因此在方劑中加入皁莢,可以提高藥物的療效。
乳香含化丸中含有雄黃,主要原因有二:
- 消腫止痛:雄黃性溫,具有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可有效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乳香則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兩者相輔相成,能更好地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 驅蟲止癢:雄黃亦具有驅蟲止癢之效,可有效治療咽喉部位的蟲咬、寄生蟲感染等問題。乳香則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配合雄黃起到更佳的殺蟲止癢作用。
因此,乳香含化丸中含有雄黃,是為了充分利用其消腫止痛、驅蟲止癢的功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乳香含化丸中加入大青鹽,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大青鹽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乳香含化丸主要用於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大青鹽可有效緩解炎症,減輕疼痛。
- 引藥入喉,增強療效: 大青鹽鹹味重,可引藥入喉,使藥力直達病所,增強療效。乳香含化丸以含服方式使用,大青鹽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接觸咽喉部位,發揮其治療作用。
乳香含化丸中加入蜂蜜,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增稠與粘合作用:蜂蜜具有極強的粘稠性,能夠將藥材粉末粘合在一起,方便製成丸劑,且有助於藥丸在口腔中緩慢溶解,延長藥物作用時間。
- 緩和藥性與增加口感:蜂蜜味甘性平,具有潤燥、止痛的作用,可以緩和乳香的辛辣燥烈之性,避免對口腔造成刺激。同時,蜂蜜的香甜味道可以掩蓋藥材的苦味,使患者更易接受。
乳香含化丸中添加蜂蠟,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黏合劑:蜂蠟具有良好的黏性,可以將藥材粉末緊密結合,形成易於含化的丸劑。這有助於藥物在口腔中緩慢釋放,提高藥物的吸收效率,並延長藥效。
- 保護藥效:蜂蠟具有一定的疏水性,可以防止藥材受潮變質,同時也起到隔絕空氣,保護藥效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乳香含化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口瘡久不癒」,即反覆發作、纏綿難癒的口腔潰瘍(口瘡)。古代醫家認為,此類口瘡多與虛火上炎、氣血瘀滯或局部熱毒蘊結有關,需以斂瘡生肌、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為治療方向。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成分分類與功效推論
斂瘡生肌組:
- 乳香、白膠香:活血止痛、斂瘡生肌,促進潰瘍癒合。
- 黃丹(鉛丹)、雄黃:傳統用於解毒斂瘡,但現代已知毒性,需謹慎。
- 垢膩頭髮(血餘炭)、皂莢燒灰:止血化瘀,燥濕斂瘡(灰分具收澀之性)。
清熱解毒組:
- 升麻:清熱解毒,升散鬱火,治口舌生瘡。
- 生乾地黃燒灰:涼血滋陰,灰用兼收斂。
- 青鹽:清熱涼血,傳統用於咽喉腫痛。
止痛通絡組:
- 麝香:活血散結、開竅止痛,穿透力強,助藥效直達病所。
- 細辛:散寒止痛,局部用於口腔潰瘍可緩解疼痛。
賦形護膜組:
- 白蜜、蠟:潤燥護瘡,緩解疼痛,並作為丸劑基質。
2.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活血與收斂並行:
乳香、白膠香活血生肌;血餘炭、皂莢灰收澀斂瘡,反映「祛腐生新」思路,適用於久瘡不癒伴氣血瘀滯者。 - 清熱與止痛共濟:
升麻、地黃清熱涼血;麝香、細辛止痛,針對口瘡局部熱毒與疼痛。 - 局部藥效強化:
含化給藥使藥物直接作用於潰瘍面,配合麝香穿透性,增強局部療效。
3. 適用證型推測
本方可能適合「虛實夾雜」之口瘡:
- 實證:熱毒未清(潰瘍紅腫、疼痛明顯)。
- 虛證:氣血不足或陰虛火旺(久不收口、反覆發作)。
三、總結
「乳香含化丸」以活血生肌為本,結合清熱解毒、收斂止痛,為古代針對頑固性口瘡的外治方劑,其設計體現「攻補兼施」與局部靶向給藥的智慧。唯部分成分(如黃丹、雄黃)需考量安全性,現代應用時可探討替代方案。
傳統服藥法
乳香2分,麝香2分,白膠香2分,黃丹2分,細辛2分,川升麻2分,垢膩頭髮2分,生乾地黃(燒灰)2分,皂莢(燒灰)2分,雄黃2分,青鹽2分,白蜜半兩,蠟半兩。
上為末,先以油3合,入頭髮煎令化,用綿濾過,再煎油令熱,下黃蠟,次下諸藥末,煎令稠可丸,即丸如雞頭子大。
每服以綿裹1丸,含化咽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涼血止血、生肌止血的功效,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乳香含化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乳香2分,麝香2分,白膠香2分,黃丹2分,細辛2分,川升麻2分,垢膩頭發2分,生乾地黃(燒灰)2分,皂莢(燒灰)2分,雄黃2分,青鹽2分,白蜜半兩,蠟半兩。 主治:口瘡久不癒。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