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合掌膏」方劑中使用烏頭,乃因其具有強烈的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功效。
烏頭性熱,入足太陽膀胱經,能溫通經絡,驅散寒邪,對於寒性疼痛、痺症尤為有效。此外,烏頭還有祛風止痛的作用,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亦具療效。
故而,合掌膏中加入烏頭,旨在通過其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藥性,達到緩解寒痺疼痛、促進血液循環之目的。但烏頭毒性較強,需慎用,並應遵醫囑使用。
合掌膏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組成中包含斑蝥,這是因為斑蝥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斑蝥屬於中藥材中的一種毒性藥物,主要成分為蝥毒,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局部的代謝,同時對於瘀血、腫塊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在合掌膏中,以斑蝥為主要成分之一,能有效地加強藥膏的穿透力與療效。斑蝥能刺激局部組織,促進血液流動,有助於緩解疼痛和消除腫脹。然而,由於其具有較高的毒性,使用時必須謹慎,以避免過量導致副作用。因此,在中醫臨牀使用時,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嚴格控制斑蝥的劑量,確保安全與療效。
合掌膏中添加巴豆,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 拔毒消腫:巴豆性味辛、溫,具有強烈的瀉下及外用拔毒消腫作用。對於皮膚深部感染、膿腫等,巴豆能迅速引出毒素,加速傷口癒合。
- 活血化瘀:巴豆的辛溫之性,能活血化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使用需謹慎,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合掌膏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合掌膏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細辛的溫經散寒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通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細辛具有通經活絡的功效,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肢體末梢的血液供應,進而加速組織修復,緩解疼痛和腫脹。
合掌膏中加入胡椒,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溫經散寒:胡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合掌膏多用於治療手足冰冷、關節疼痛等寒症,胡椒可溫熱經脈,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消腫止痛:胡椒中的胡椒鹼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治療手足部的寒濕症狀。
總之,胡椒在合掌膏方劑中的作用是溫經散寒、消腫止痛,有助於治療手足冰冷、關節疼痛等寒症。
合掌膏中使用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收斂止血: 白礬性寒收斂,能止血生肌,適用於外傷出血、潰瘍糜爛等症狀。合掌膏常用於治療手足皸裂、凍瘡等,白礬能收斂裂口,促進癒合,並減輕疼痛。
- 燥濕止癢: 白礬性燥,能乾燥濕氣,止癢消腫。合掌膏中加入白礬,有助於抑制細菌滋生,消炎止癢,緩解手足皮膚乾燥、瘙癢等不適。
合掌膏中加入乾薑,是取其溫中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肺經。其辛溫之性可溫暖經絡,驅散寒邪,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瘙癢有顯著的療效。
此外,乾薑還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的作用,有助於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因此,在合掌膏中加入乾薑,可起到溫經散寒、消腫止痛、止癢的作用,對於寒性皮膚病、關節疼痛等症狀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合掌膏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其 發散風寒 和 宣肺止咳 的功效。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利水消腫等作用。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麻黃能通過發散風寒,宣通肺氣,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此外,麻黃還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改善因風寒濕邪導致的肢體沉重、水腫等症狀。因此,麻黃在合掌膏中起到 溫陽散寒、宣肺止咳、利水消腫 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風寒濕邪引起的各種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合掌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合掌膏為外治急症傷寒之方,主治「傷寒不省人事」。此處「傷寒」泛指外感熱病引起的重症昏迷,或因寒邪閉表、陽氣鬱遏所致的神識昏蒙。古代醫家以藥物置於手心,透過合掌固定,並覆被發汗,旨在開泄腠理、驅散寒邪,使陽氣通達而神志得蘇。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藥物性味歸經與配伍
- 川烏、草烏:辛熱大毒,通行十二經,祛風逐寒,穿透力強,能開閉通陽。
- 斑螫、巴豆:辛熱峻烈,斑螫破血逐瘀,巴豆瀉下冷積,二者外用可刺激皮膚,引邪外透。
- 細辛、胡椒、乾薑:辛溫走竄,溫經散寒,助川烏、草烏開宣腠理,驅除陰寒之邪。
- 明礬:酸澀寒,外用收斂解毒,或制約諸辛熱藥之燥烈,避免皮膚過度刺激。
- 麻黃:辛溫發汗,解表散寒,與諸藥協同開泄表鬱,促汗出而邪退。
治療原理
- 發汗祛邪:諸辛熱藥合用,透過手心勞宮穴(屬心包經)吸收藥性,配合覆被溫覆,促使腠理開泄、汗出邪解。此即《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理。
- 刺激醒神:斑螫、巴豆等對皮膚具強烈刺激性,可通過經絡反射激發氣血運行,破除寒凝,恢復神識。
- 引陽達表:寒邪閉表而陽氣內鬱,辛熱藥直透三陰,驅寒外出,使陽氣外達而神昏自醒。
外用設計之巧思
- 手心給藥:勞宮穴通於心包,可調心神;且手掌皮膚較薄,易於藥物透入。
- 合掌固定:借助體溫與密閉環境,增強藥物滲透與發汗效果。
- 黃泥水洗手:藥後以黃泥(甘平)水清洗,或取土能制火之意,緩解辛熱藥殘留之燥烈。
綜論
此方以劇毒辛熱藥為主,意在「以毒攻毒,以熱逐寒」,透過外治發汗之「開門逐盜」法,速解寒邪閉表之急症。其效著眼於「通陽醒神」,符合古代對傷寒重症「陽氣鬱閉」的病機認識,然其用藥峻烈,須精準把握適應證及操作細節。
傳統服藥法
川烏、草烏、斑螫、巴豆、細辛、胡椒、明礬、乾薑、麻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1次用3錢,好醋1匙,打糊為丸,如核桃大,安在患人手心,兩手合扎,緊夾在褪襠內,以被蓋暖,汗出為度;如醒,去藥,就用黃泥水洗手。
不消服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合掌膏具有發汗解表、散寒止痛的作用,但是由於含有烏頭、斑蝥、巴豆等有毒中藥,因此在使用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相同名稱方劑
合掌膏, 出處:《遵生八箋》卷十八。 組成:川烏、草烏、斑螫、巴豆、細辛、胡椒、明礬、乾薑、麻黃各等分。 主治:急症傷寒,不省人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