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合明散中加入文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文蛤性寒,味甘鹹,具有清熱利濕、化痰止咳的功效。合明散常用於治療溼熱蘊結、小便不利、痰熱咳嗽等症,文蛤的清熱利濕作用可以幫助緩解這些症狀。
- 軟堅散結:文蛤還具有一定的軟堅散結作用,可以幫助化解體內痰溼凝結,促進代謝,對於一些因痰濕凝結所致的病症,例如瘰癧、乳房腫塊等,文蛤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合明散中包含石決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肝明目: 石決明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清肝瀉火、平肝潛陽、明目退翳之效。合明散以石決明為君藥,針對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起到清熱明目的作用。
- 鎮驚安神: 石決明還具有鎮驚安神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肝陽上亢、神志不安、頭暈目眩等症。合明散中常與其他清肝安神藥物配伍,共同起到鎮靜安神、改善睡眠的作用。
合明散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及副作用的作用。合明散藥性較為偏寒,加入甘草可起到調和藥性,防止寒性過於強烈,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
- 增強療效: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如與黃芪搭配,能增強其補氣固表的作用。合明散中其他藥物,如黃芩、黃連等,都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甘草可以協同它們,增強清熱解毒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合明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小兒雀目,至夜不見物」,即小兒夜盲症,屬中醫「肝虛血弱,目失所養」之範疇。古代認為夜盲與肝腎不足相關,因肝開竅於目,若肝血虧虛或腎精不充,則夜間視物不清。此方以動物介類藥為主,結合補益之品,意在滋養肝腎、明目退翳。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蛤粉(牡蠣粉):鹹寒入腎,潛陽益陰,傳統用於清熱化痰、軟堅散結。此處取其滋陰潛陽之性,助肝腎陰液上濡目竅。
- 石決明:貝殼類藥材,平肝潛陽、清肝明目,為治眼疾要藥。其質重沉降,可引虛火下行,改善肝熱或肝虛所致目昏。
- 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並補益脾胃,助後天氣血化生以養肝目。
- 《醫統》加夜明砂:蝙蝠糞便製成,專治夜盲翳障,能活血消積、清肝明目。其性辛寒,與石決明協同增強清肝退翳之效。
配伍特點與原理
- 介類為主,滋陰明目:蛤粉、石決明均屬介類,中醫取「同氣相求」之理,認為此類藥材能補益肝腎陰精,改善目暗。
- 豬肝汁引經:以豬肝汁送服,取「以臟補臟」之意。肝主目,豬肝富含維生素A(古代雖無此概念,但經驗上知其治夜盲),輔助藥力直達肝經。
- 標本兼顧:石決明、夜明砂清肝治標,蛤粉、甘草滋陰補脾治本,共奏養肝血、清肝熱、明目之功。
推理延伸功效
此方除夜盲外,或可推及肝陰不足、虛熱上擾所致的目澀昏花、眼生翳膜等症。介類藥重鎮潛陽,若有肝陽上亢之頭暈目赤,亦可能有一定調節作用。
總結
合明散以「介類補養+血肉有情之品」為核心,符合中醫「虛則補之」「精血同源」的治療思路,通過補肝腎、瀉虛熱、調氣血,恢復夜間視物功能。
傳統服藥法
蛤粉、石決明、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半錢,煮豬肝汁調下。食後服。
《醫統》有夜明砂。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合明散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夜盲
相同名稱方劑
合明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三。 組成:蛤粉、石決明、甘草各等分。 主治:小兒雀目,至夜不見物。
合明散, 出處:《原機啓微·附錄》。 組成:楮實子1兩,覆盆子(酒浸)1兩,車前子(酒蒸)1兩,石斛1兩,沉香(另研)半兩,青鹽(别研)半兩。 主治:小兒雀目。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