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霞膏

殘霞膏

CAN XIA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四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偏寒 (0.7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胃經 15%
大腸經 11%
肺經 11%
腎經 11%
心經 9%
脾經 9%
三焦經 3%
小腸經 3%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殘霞膏方中包含烏梢蛇,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祛風止痛: 烏梢蛇性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對於風濕痹痛、筋骨疼痛等症狀,烏梢蛇能起到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材配合,增強止痛效果。
  2. 活血化瘀: 烏梢蛇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烏梢蛇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殘霞膏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止血: 五倍子性寒味酸,具有收斂止血之效。殘霞膏多用於治療外傷出血,五倍子的收斂作用能促進血液凝固,加快傷口癒合,幫助止血。
  2. 清熱解毒: 五倍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殘霞膏中加入五倍子,可以更好地控制感染,防止傷口化膿。

綜上所述,五倍子在殘霞膏中發揮着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的作用,使其能更好地治療外傷出血和熱毒瘡瘍。

「殘霞膏」方劑中加入「水蛇皮」的主要原因有二:

  1. 活血化瘀: 水蛇皮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水蛇皮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
  2. 祛風濕: 水蛇皮亦具祛風濕之效,能有效緩解風濕痺痛、關節疼痛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可達到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功效。

因此,「殘霞膏」中加入「水蛇皮」,旨在通過其活血化瘀、祛風濕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殘霞膏方劑中包含巴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引藥入肝: 巴豆性峻,味辛,入肝經,能瀉火解毒,消腫止痛。殘霞膏多用於治療肝膽濕熱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巴豆的作用在於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肝經,發揮其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的功效。
  2. 活血化瘀: 巴豆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腫止痛,減輕眼部炎症反應。在殘霞膏中,巴豆與其他藥物配合,可起到協同作用,共同促進眼部病症的康復。

「殘霞膏」方劑中含有雄黃,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1. 解毒殺蟲:雄黃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解毒殺蟲之效。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疥癬、溼疹等皮膚病,以及驅除體內寄生蟲。
  2. 止痛消腫:雄黃亦可用於外敷,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

因此,殘霞膏方劑中加入雄黃,主要是利用其解毒殺蟲、止痛消腫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殘霞膏中包含芒硝,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點重要作用:

  1. 清熱瀉火,消腫止痛: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胃、大腸經,善於清熱瀉火,消腫止痛。此方中,芒硝可針對熱毒壅盛,導致的紅腫疼痛,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
  2. 引藥下行,促進藥物吸收:芒硝具有引藥下行之功效,可將其他藥物的藥力引導至病竈部位,同時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療效。此方中,芒硝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

殘霞膏中包含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通絡: 麝香性溫,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其芳香走竄之性,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
  2. 消腫止痛: 麝香能消散局部腫脹,並具有較強的鎮痛作用,可有效緩解因跌打損傷、外傷骨折等引起的疼痛。

因此,殘霞膏中添加麝香,可發揮其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外傷骨折等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殘霞膏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述主治「風毒流注,惡瘡熱疼」,屬中醫外科範疇。「風毒」泛指風邪挾熱毒壅滯肌腠,流竄經絡;「流注」為毒邪深聚,發為漫腫疼痛之瘡瘍;「惡瘡」多指潰爛難癒、膿血穢浊之症。其病機核心在於風熱毒邪蘊結,氣血瘀滯化腐。膏劑外貼,意在直接透達病所,以「生肌化毒」為用,既祛腐解毒,又促進瘡面癒合。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攻毒逐邪為本

    • 烏蛇(4兩):性善走竄,祛風通絡,善治皮膚瘡癰風毒。
    • 巴豆(20個):峻烈之品,外用可破積排膿,蝕瘡去腐,針對惡瘡膿腐不脫。
    • 雄黃(1兩)、牙硝(1兩):雄黃殺蟲解毒,牙硝清熱散結,協力化解熱毒鬱結。
  2. 斂瘡生肌助復

    • 五倍子(1兩半):酸澀收斂,既能止血斂瘡,又可抑制瘡面滲液,促進癒合。
    • 黃蠟(後入1兩半):為膏劑基質,兼具潤膚護瘡、緩釋藥效之功。
  3. 香竄透達引藥

    • 蛇皮(半兩):取其蛻變之性,助藥透皮,兼清風毒。
    • 麝香(1錢):辛香走竄,引諸藥直透經絡,開壅散結,增強局部藥力。

製法與外用機理
以油煎藥,使脂溶性成分溶出,後去滓加蠟成膏,既緩和巴豆等峻藥之烈性,又可形成保護性藥膜。藥物經皮膚吸收後,巴豆、雄黃等直接作用於瘡面,祛腐解毒;烏蛇、麝香深入經絡,疏通氣血;五倍子、黃蠟則於表層斂瘡生肌,標本兼顧。

總結
此方以「毒藥攻毒」為核心,峻烈與收斂並用,配合透達之品,適於風熱毒邪膠結之重症瘡瘍。然其用藥猛峻(如巴豆),需精準辨證為實熱腐潰之證,方可發揮「化毒生肌」之效。

傳統服藥法


烏蛇4兩,五倍子1兩半,蛇皮半兩(生,銼碎),巴豆20個(去殼),雄黃1兩,牙硝消1兩(研碎),麝香1錢。
生肌化毒。
於銚子內入油二斤半煎,聞油香,入前藥熬,候藥並巴豆黑焦色,湧出諸藥不用,卻入黃蠟一兩半,慢火熬成膏,以瓷器內盛。
但有風毒瘡,以小紙攤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化膿性關節炎

相同名稱方劑


殘霞膏,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烏蛇4兩,五倍子1兩半,蛇皮半兩(生,銼碎),巴豆20個(去殼),雄黃1兩,牙消1兩(研碎),麝香1錢。 主治:生肌化毒。主治:風毒流註,惡瘡熱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