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山龍丸方劑中加入文蛤,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利濕: 文蛤味甘鹹,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利濕、化痰止咳之效。山龍丸主治風熱痰火壅肺所致的咳嗽喘促、痰黃粘稠等症,文蛤的清熱利濕作用,可有效清除肺熱痰火,緩解咳嗽症狀。
二、軟堅散結: 文蛤還有軟堅散結的功效。山龍丸中,文蛤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起到散結化痰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的症狀。
山龍丸中包含烏頭,主要是因為烏頭具有 祛風散寒、止痛 的功效。
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能驅散寒邪,止痛止痙,適用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風寒咳嗽、牙痛等病症。
山龍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腰腿疼痛、關節疼痛,烏頭作為方中主要藥物之一,可起到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山龍丸」之傳統功效主治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其主治「偏風,半身枯瘦,肢體細小而痛」,屬中風後遺症或風痰瘀阻經絡之證。
- 偏風:指一側肢體因風邪侵襲(如外風引動內風)導致氣血痹阻,出現偏癱、麻木或疼痛。
- 半身枯瘦,肢體細小:提示病程較久,氣血虧虛兼痰瘀滯留,肌肉失養而萎縮。
- 痛:風痰瘀阻絡脈,不通則痛,其痛多為固定性、頑固性。
此方以外用法(腳心敷貼結合溫水浸泡)誘導汗出,屬「開腠理、通經絡」之法,古人認為可引風邪外透,促進氣血流通。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蜥蜴(山龍子,酥炙)
- 性味鹹寒,傳統用於破結行瘀、通利水道。《本草綱目》謂其「治癩風瘡疥」;酥炙後減其寒性,增溫通之力。
- 推測作用:風痰瘀阻經絡,蜥蜴能走竄搜剔,破除滯結,尤擅通絡逐瘀。
海蛤
- 性味鹹平,傳統用於軟堅散結、化痰利水。《本經》載其「主咳逆上氣,喘息煩滿,胸痛寒熱」。
- 推測作用:化解經絡中痰濕膠結,助蜥蜴疏通痹阻。
烏頭(炮)
- 性味辛熱有大毒,炮製後毒性稍減,擅溫經散寒、逐風濕、止痛。《長沙藥解》言其「溫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開通關腠」。
- 推測作用:藉其熱性深入筋骨,驅散寒濕風邪,解除頑固疼痛。
三、配伍與外治機理
- 面糊為丸:賦形兼緩釋藥性,避免刺激。
- 蔥白裹藥:蔥白辛溫通陽,助藥力透達;敷貼腳心(湧泉穴)為「上病下取」之法,可引火下行、激發經氣。
- 溫水浸泡:結合衣物覆蓋發汗,使藥力隨熱氣上行,促進經絡氣血循環。此舉仿「汗法」原理,開泄腠理以驅邪外出,適用於風邪夾痰瘀膠著之證。
四、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搜風通絡、化痰逐瘀」**為主,針對偏風日久、痰瘀互結之證:
- 蜥蜴為君,攻逐經絡瘀滯;
- 海蛤為臣,化痰軟堅;
- 烏頭為佐,溫通止痛;
- 外治法引藥透達,激發陽氣。
古人設計此方,避開內服毒性風險(如烏頭),改以外治導引,體現「絡病外治」的巧思。
傳統服藥法
蜥蜴(一名山龍子,酥炙)2錢,海蛤1錢,烏頭(炮裂,去皮臍)半錢。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分作兩丸。
用蔥白2枝,中心分開,入藥在內,帛子系向兩腳心底,用暖水浸,以衣被覆之,春、夏浸至踝,秋、冬浸至膝。自然汗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半身不遂
相同名稱方劑
山龍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 組成:蜥蜴(一名山龍子,酥炙)2錢,海蛤1錢,烏頭(炮裂,去皮臍)半錢。 主治:偏風,半身枯瘦,肢體細小而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