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耳湯

桑耳湯

SANG ER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2.4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脾經 16%
腎經 15%
心經 13%
肺經 11%
大腸經 7%
心包經 5%
三焦經 4%
胃經 2%
肝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桑耳湯中加入木耳,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原因:

  1. 補血益氣: 木耳性平味甘,具滋陰補血、潤肺止咳之效,與桑耳同屬真菌類,其補益功效相輔相成,能增強藥效,提升整體療效。
  2. 清熱解毒: 木耳富含多醣體,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等功效,能輔助桑耳清熱解毒,降低藥物副作用,使藥效更為穏定,提高安全性。

因此,桑耳湯中加入木耳,既能提升藥效,又能增強安全性,是藥方設計中的一個巧妙之處。

桑耳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燥熱:桑耳性寒,可清熱解毒,但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脾胃虛寒。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能緩解桑耳的寒涼之性,避免脾胃受損。
  2. 調節氣血:桑耳可益氣補血,但單獨使用可能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白芍具有養血和營、調經止痛的功效,能協同桑耳補益氣血,使氣血流通順暢,達到更好的滋補效果。

因此,桑耳湯中加入白芍,能有效平衡藥性,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桑耳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本:桑耳性寒,擅長清熱解毒,但容易耗損人體正氣。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能補益脾肺之氣,防止桑耳過寒傷正。
  2. 增強療效:桑耳清熱解毒,黃耆補氣固表,兩者相輔相成,能增強整體療效。如治療風熱感冒、肺熱咳嗽等症,桑耳清熱解毒,黃耆補氣固表,可使療效更加顯著。

因此,桑耳湯中加入黃耆,不僅能平衡藥性,更能提升整體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桑耳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熟地黃性微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之功效。桑耳性寒,味甘,入肺經,擅長清熱解毒、滋陰潤燥。二者合用,可相輔相成,達到滋陰補血、清熱解毒、潤燥生津的功效。
  2. 調和藥性:桑耳性寒,若單用易傷脾胃,而熟地黃則能溫補脾腎,起到調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的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好地發揮藥效。

桑耳湯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 桑耳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功效,但其性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陽氣。阿膠則性溫,具有滋陰補血、益氣養血的功效,可以溫補脾胃,避免桑耳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
  2. 提高療效: 阿膠富含膠原蛋白和多種氨基酸,能促進細胞再生,修復受損組織。與桑耳搭配,可以增強其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提升整體療效,尤其適用於陰虛血燥、口乾咽燥、失眠多夢等症狀。

桑耳湯中加入烏梢蛇,主要基於其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

烏梢蛇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疏風通絡、祛風濕、止痙攣等作用。桑耳則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潤肺等功效。二者配伍,可協同作用,一方面疏通經絡,祛除風濕,另一方面滋陰潤肺,清熱解毒,對於風濕痹痛、筋骨疼痛、咳嗽痰多等症具有較好的療效。

桑耳湯方劑中加入蒲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蒲黃性味甘、平,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生肌的功效。桑耳湯常用於治療外傷出血、瘀血腫痛等症,蒲黃的加入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加快傷口癒合。
  2. 利水消腫:蒲黃亦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少水腫。桑耳湯中常添加其他利水藥物,蒲黃的加入可增強利水效果,更有效地消散水腫,改善病患的臨牀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耳湯方劑分析

傳統功效主治

桑耳湯主治「婦人虛損,或房室無忌,帶下赤白」,其核心適應症爲婦女體虛兼有下焦濕熱或瘀滯所致的帶下病。此方特別適用於虛實夾雜之證,患者可能表現爲氣血不足(虛損)與濕熱瘀血(赤白帶下)並存的情況。

「帶下赤白」表明分泌物可能呈赤白相間,赤者多因血熱或瘀血,白者多屬濕重;「房室無忌」暗示病因可能與房勞過度,損傷衝任,導致虛中夾瘀或濕熱下注有關。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桑耳(炙)

  • 性味甘平,擅治婦人崩中帶下,古方多用於止血、止帶。
  • 其「炙」後藥性溫和,兼顧虛損體質,既能固攝帶脈,又可輕清濕熱。

2. 當歸、芍藥

  • 當歸(焙):補血活血,調理衝任,適用於虛損兼瘀滯者。
  • 芍藥: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與當歸協同調和血分,改善帶下赤白之血熱或血虛夾瘀。

3. 桂(去粗皮)

  • 溫通經脈,助陽化氣,針對「虛損」之寒象或氣化不利。
  • 與大黃同用,形成溫通與瀉下的動態平衡,避免過寒傷正。

4. 大黃(炒)、枳殼(麩炒)

  • 大黃(炒製後減其峻性):瀉熱逐瘀,清下焦濕熱瘀滯,針對帶下之實邪。
  • 枳殼:理氣寬中,助大黃下行通腑,亦能疏解氣機壅滯,改善濕熱鬱結。

5. 瞿麥穗

  • 利水通淋,清熱破血,專治濕熱下注所致的赤白帶下,助大黃、枳殼疏導下焦。

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當歸、芍藥補虛,大黃、瞿麥瀉實,適合虛中夾實證。
  • 寒溫並用:桂之溫配大黃之寒,調和陰陽,避免過偏。
  • 氣血同調:枳殼理氣,當歸活血,芍藥和血,針對帶病與氣血失和的關聯性。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補血(當歸、芍藥)、溫通(桂)、瀉瘀(大黃)、理氣(枳殼)、利濕(瞿麥)的多層次作用,清理下焦濕熱瘀血,同時顧護氣血之虛。其「赤白帶下」的病機可能涉及血瘀化熱(赤)、濕濁下注(白),故以活血、利濕、清熱並舉,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總結

桑耳湯以桑耳爲君,固帶兼清濕;當歸、芍藥補虛和血爲臣;佐以大黃、枳殼、瞿麥通瀉瘀熱,桂溫通防過寒。全方體現了「通補並行」的法度,對虛損基礎上的濕熱帶下病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傳統服藥法


桑耳(炙)1兩,當歸(切,焙)半兩,芍藥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大黃(銼,炒)半兩,枳殼(麩炒,去瓤)1兩,瞿麥穗1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桑耳湯有滋陰補血、固精止帶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桑耳湯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陰道炎白帶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子宮頸炎月經稀少閉經

相同名稱方劑


桑耳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組成:桑耳(炙)1兩,當歸(切,焙)半兩,芍藥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大黃(銼,炒)半兩,枳殼(麸炒,去瓤)1兩,瞿麥穗1兩。 主治:室女月水不通。

桑耳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二。 組成:桑耳(微炒)3分,芍藥1兩,黃耆1兩,乾熟地黃(焙)1兩,阿膠(炙燥)1兩,蛇黃(煅,醋淬5遍,燒末)1兩半,蒲黃(微炒)1兩半,白堊(煅赤)1兩半。 主治:婦人虛損,或房室無忌,帶下赤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